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汪海:外国月亮并不都是圆的

王开良

 

进入2006年以来,跨国大品牌问题频发:从索尼、可口可乐,到麦当劳、特富龙、博士伦、亨氏……一时间,曾被视为高品质和高信誉度代名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环似乎平添了几分阴暗的色调。这令消费者们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跨国公司还值不值得信赖?日前,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就国外一些品牌在中国市场屡屡出现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一些国外品牌在中国连连出现质量问题,让我们相当一部分中国人醒悟了,明白了“外国的月亮并不都是圆的”,洋品牌不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全社会都要珍爱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是爱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具体行动。

曾几何时,高价的跨国品牌代表着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而中国消费者对跨国品牌也有一种由来已久的仰慕。20世纪80年代,不光是中国消费者,中国众多企业也追捧跨国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曾被过度追捧,消费者对洋品牌的选择基本上不加怀疑,而跨国公司也习惯了这种追捧,以致在全球同类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中国消费者常常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中国消费者这种热爱使得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形成了整体的竞争优势,当本土品牌在拼价格时,跨国品牌仍能骄傲地维持高价,而“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传统消费观念更巩固了中国消费者对跨国品牌的信赖。

但是,事实说明,虽然任何一个跨国品牌都不敢轻视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战略地位,而这些跨国品牌往往在中国市场表现得更急功近利而非精耕细作。抱着这样的心态,跨国品牌的产品品质难免出现意外。许多跨国企业在进人中国市场后,并没有用他们先进的国际惯例影响和改变中国企业的行为向良性转变,反而迅速自身异化。为了尽快占领市场,跨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生产交给代工工厂、销售与服务找经销商代理、品牌传播交给公关公司,各项分工都显得水到渠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所谓的一些国际品牌,也都是在中国造,然后大部分销在中国市场,挣中国人的钱。比如做鞋,现在发达国家大都不做鞋了,几乎全在中国做。所谓的国外品牌运动鞋,无非在我国南方做,由四川妹、湖南妹、广西妹给他们做。双星产品无非是在山东等地做。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封闭了几十年,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可以理解。到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中华民族作为最优秀、最聪明的民族,到了该理智的时候了,我们的民族品牌并不比洋品牌差。

民族品牌不仅代表着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平,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他们承载着重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历史责任。

MadeinJapan”曾经是低质品的代名词,“MadeinGermany”在1890年时也是英国人打在德国进口商品上的廉价低质品标记,到了今天,他们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

那么,“MadeinChina”为何就不能成为优秀品牌的代名词呢?

虽然现在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优势比较弱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加工就是例证。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崛起的时间。中国经济已出现了从财富时代到品牌时代的契机,关键要看我们中国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必须孕育出自己的强大世界级品牌。打造中国品牌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民族企业的头上。但是,也必须看到,处于起步时期的中国品牌,在最需要悉心呵护的时候,却经常无端地经受着非理性的轻视与无谓的消耗,品牌建设进三步退两步。

抬头一望,中国品牌成长的路上横亘着重重障碍,而且许多来自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是自己在拖自己的后腿,自己砸自己的牌子。时至今日,我们的民族品牌跟洋品牌的差距也不至于是天壤之别,也并非如“口碑”那么糟糕。这里边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许多人以购买国外消费品为荣耀的心理。脚下“耐克”鞋,身上“皮尔·卡丹”,腕上“劳力士”,这几乎成了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崇洋还是一种附庸风雅,是一种可悲的表现。不少国人平时对洋货痛恨不已,对国货怜爱有加,但到了买单的关键时候,还是“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洋货的问题再大,也说成“例外”;国货挑不出太大问题,也结论为“买不得”!这是不少国人的购买倾向。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某些商场,却明目张胆地亮出中国产品不准进入,这是何等的嚣张!

关于自主品牌的赞誉之词,我们没少听到,可是在现实中,这些“长江之歌”被淹没了,淹没在国人对洋品牌的趋之若鹜中……“崇洋货轻国货”的心态已经成为抑制民族品牌成长壮大的重要阻力。

塑造民族品牌,需要企业的自强奋进,也需要同胞的认可和追捧,否则,民族品牌就永远孤掌难鸣。这点,我们也许能从韩国人身上得到借鉴,他们近乎偏执地酷爱自己的产品,以买国货为荣。在韩国的大街上,极少看到外国的车。在亚洲经济危机期间,韩国民众甚至自捐钱物,让企业渡过难关。我们不能总是苛刻,总是用放大镜去看待民族品牌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民族品牌的赢弱,诚然与技术、品质有关,但更与同胞们在对待她的态度上的矛盾有关啊。一款民族品牌的产品哪怕再好,也架不住口碑的诋毁和习惯思维的惯性!毛泽东就提倡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觉得现阶段更值得弘扬,中国品牌的成长甚至中国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国人的认同,自家不兴,何以兴世界呢?国货要自强,国民心态也要自强,要给民族品牌和企业多一些信心,多一点鼓励。

现在一些人将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口头禅。我觉得应该提醒,谁在化?只有强权国家在化。在这个地球上,只要有国家,只要有民族,只要有军队,就没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我们现在13亿人口,是消费能力最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今天,关键是要自己做好名牌,发挥好中国大市场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市场在许多领域里面,我们已经对国际开放。能够在国内站稳脚跟,也就必定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大市场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优势,紧紧抓住13亿人的大市场,要“继承传统优秀的,吸收外来先进的,创造自己特色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最大创造是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只要有国家、民族、军队就没有空头的政治,经济的背后就是政治,政治必须与经济相结合。我们共产党人用土枪、土炮打败了洋枪、洋炮,靠的就是民族精神。中国这个大市场,要不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要不要发扬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现象到了该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到了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我们中国人要有志气,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服务创造民族品牌,发展民族品牌,壮大民族实力。另外,一个大面积品牌群落的崛起肯定和这些品牌的生态环境有关系。这种生态环境是通过品牌创新来实现中国创造所不可或缺的,中国企业想要走上品牌创新之路,必须先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品牌主体在企业,但是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仅是靠企业是扛不下来的。

现在,出于引进外资、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对待外资企业,特别是对待跨国公司的态度过于宽容,不仅在审批、征地、税收方面给予一系列“超国民待遇”,而且对于外资企业的一些违规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也一再忍让纵容;对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准的要求,往往比对国内企业的要求还要低。其结果,就是让外资企业觉得中国市场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中国消费者是一个可以随意对待的群体,于是某些跨国公司敢于采用双重标准歧视中国消费者,轻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敢于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企业,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那么不管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才能真正尊重消费者,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品牌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业。只有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团体,包括媒体,也包括消费者,都关心品牌企业,然后形成了合力,我们中国的名牌才能够更快地、健康地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部分人心中,特别是下一代的青少年中,爱国主义淡薄了,甚至忘掉了,大家都在挣钱,物质丰富了,精神的东西还需不需要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关乎民族生存的问题。作为学校,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名牌观,这对改变崇洋媚外现象具有基础性作用,各教育部门、学校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及时对学生追求名牌现象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名牌观,要以用我民族品牌为荣。

回顾双星名牌的发展历程,双星人深深感受到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首先企业要做出名牌,政府要支持民族名牌,专家学者要研究民族名牌,商家要推销民族名牌,新闻界要宣传民族名牌,消费者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品牌才能做得更大、更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民族的优势。双星运动鞋销量十连冠,证明了民族品牌并不比国外品牌差,只要全社会都支持民族品牌,珍爱民族品牌,我们就有能力发展好我们的民族品牌!

(原载《中国化工报》2006年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