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谈企业经营之道


 

 

“在美国接受电视台专访时,汪海面对中国鞋质量的质询,将脚抬到讲台脱下鞋子进行讲解,被美国媒体评为赫鲁晓夫之后第二个抬脚脱鞋的人。”在专访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前,曾有人这样介绍这位老企业家。在深圳首届科博会上,在激情演讲三个钟头后,他大踏步爬楼梯来到会展中心三楼会议室,接受记者专访。期间,他又抬起这个“招牌脚”,让记者审视他脚上穿的双星牌超轻跑鞋。

作为被公认为不按常理出牌的企业家,汪海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引起众多争议和非议,但他做大了双星鞋业,又收购做大了轮胎产业、热电、机械制造业,如今又瞄准了要建“中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大集团”的目标,67岁还在乐此不疲地工作着。

让国有资产在“卖掉”中增值

“现在我们的双星鞋,在国内一些地方已经进入了中高档市场,卖出了2000多元的高价。”汪海笑着对记者说,这是当初“卖”国有资产卖出来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末,商场竞争十分激烈,汪海看到了这一现象,决定脱离商场这个单一的渠道,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0多家经营公司,由企业来经营渠道。这种渠道改革,让双星迅速做大,国有资产随之膨胀。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无法搞活当地市场。

于是,双星决定在全国开始尝试连锁经营的实践,由以经营公司为主为以连锁店为主,将经营权卖掉,用加盟方式来经销双星品牌。“因为双星是国有企业,当时有很多讲法,说双星在卖国有资产。”汪海说,“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顶着压力,支持卖经销权,让双星营销网络在全国遍地开花。”

现在,双星不仅拥有4000多家连锁店,而且占据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发市场,进入了各地主要的超市和商场,通过实行加盟制,这些渠道的活力被激活,“当专卖店装修档次上来了,服务上来了,鞋子质量上来了,价格自然会上来。如果不是当初放开渠道,我可以肯定双星早就‘牺牲,了。”

企业多元化发展铺就成功路

“虽然进入了多行业,我一直还是认为我是卖鞋匠。”汪海用这句话,回答双星集团多元化抉择的心路历程,“我是搞橡胶产业的,卖鞋是第一步,然后是进入轮胎,再从轮胎自然进入机械,再从卖鞋到卖衣服,这些都是有内在的联系。开个玩笑,轮胎不也是汽车穿的‘鞋’么?”

在汪海调教双星的发展历程中,企业多元化最受非议。他认为:“企业形成品牌之后,多元化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品牌发展规律。”早在197532日,他被任命为橡胶九厂的政治部主任,首先是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关系等“三铁”,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

“这个改革至今还未停止。改革的结果有目共睹,铁饭碗破了却有饭吃了,工资变动了反而涨了,企业的活力被激活了。”汪海说,接下来很自然的是,当地有轮胎厂不行了,要我们接管。“我们一管一改革,企业景气了,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企业收购一个接一个,顺理成章地从轮胎进入附属的机械制造业,然后进入能源产业……

“当初我接手的工厂资产仅800万元,现在仅轮胎就进入了中国轮胎业前六名,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汪海说。

呼唤民族品牌消费意识

“名牌是市场经济中的原子弹”,汪海每到一处演讲,均会戴上红色双星帽,炮轰国外名牌,“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因此我们作为中国的企业必须要打造本民族的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出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和民族品牌。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民族品牌在我国消费者中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中还不被广泛认同。”汪海炮轰所谓的一些“世界名牌”:这些名牌,尤其是我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销售的一些“世界名牌”,很多都是“中国制造”,“这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制造的一些产品与在国外生产的在质量上并没有本质区别,而问题在于我国广大消费者的认识和消费理念还没有转变和提高。这不仅仅是一种群体消费行为,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民族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核武器。”汪海说,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呼唤民族品牌意识的觉醒、弘扬民族品牌精神,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原载2007428日《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