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企业文化手册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给车做“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汪海就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轮胎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不少人向他提议:双星应当在电子网络高科技领域有些作为。但一向善于纳言的汪海却认准了轮胎这一行。他毅然决策:投资橡胶轮胎。他说,常言道“不熟不做”,双星新的效益增长点必须是与鞋业关联度强的制造业。他预见,随着高速公路的成倍延伸,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中国将是一个大的轮胎市场。汪海干事情有一股闯劲儿,向来讲究一气呵成。但在进军轮胎市场,选择买“船”这点上,他显得极有耐性,一直在耐心地等待。

常言道: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就在汪海面向全国四处寻觅这只“船”时,在青岛市证券交易中心“上柜”交易的“华青股份”进入汪海的视野。

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胶南市一家轮胎企业,1998年这家厂遇到了麻烦。当时,全国开始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华青股份被停牌。“华青”想搭上双星这条巨轮,谋求更快速地发展:双星也需要借“华青”这只小“船”,实现进军轮胎制造业的战略目标。经过几轮谈判,2002年元月10日,双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星吸收合并“华青”工作结束。一个做鞋的吞并了做轮胎的,以“小”吃“大”,这场企业购并战实在不亚于“蛇吞象”。但双星做到了,汪海以他娴熟的资本运营技巧,演绎了中国企业购并史上的一段佳话。

双星凭借自身强有力的品牌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双星轮胎步入超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实际,汪海提出了“软橡胶,硬管理”的新理论,用双星“抓具体人,抓具体事,一抓到底,抓住不放”的管理精髓开展工作。管理悄然在变。前来调试设备的德国老外树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轮胎密炼中心进行过设备调试,但这么一流的密炼中心只有中国的双星有,可以穿白大褂上班,轮胎史上的奇迹!双星的管理了不起。”

2004年,是所有双星人不能忘怀的一年。这一年,起步较晚的双星轮胎,却和具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牌轮胎企业一起,以无可非议的实力获得了“中国名牌”的称号。

消息传来的当日,双星员工群情振奋,沉浸在一片欣喜之中。此时的汪海,却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内,一改往日那张再多困难也始终乐呵呵的笑脸,面色凝重地陷入了思考。突然,他站了起来,让办公室通知集团所有副总,驱车直奔双星轮胎公司。

与往常检查工作时一样,下车后,汪海直奔车间。等把占地1400多亩的所有工厂从头到尾检查完一遍时,已经是晚上九点了。

随后,一行人就座在双星轮胎公司会议室。

原以为总裁召集他们来是为了召开庆功会的大大小小的“头脑”们,被汪海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不要以为我们创出名牌了,就认为一切都好了,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市场不认可,一切等于零。”看着渐渐平静下来的管理骨干,汪海语重心长地接着说。“我希望大家从今天晚上开始,每个人都要对照名牌先找找差距,对照市场先找找不足。”

走出会议室,双星轮胎公司的管理骨干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了心中的下一个“目标”。

如今,双星轮胎公司经过双星文化的渗透,已是今非昔比,“双星轮胎”载着“双星”强大的资金、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在国内轮胎市场迅猛前行,创造了令全国同行业及社会瞩目的“双星轮胎奇迹”。

从给人做鞋到给车做“鞋”,短时间内使双星轮胎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关键是双星发挥名牌、文化、资金等优势,准确把握战略调整机遇。说明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要时刻找准机会,突围到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才能稳步实现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