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夯 实 新 基 础

 O宋学春

——青岛双星集团公司跨入市场探秘之二

    业进入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经过一次可谓脱胎换骨的洗礼。

    一九八四年闯进市场的青岛双星集团公司,一边巩固新建立起来的支点——市场,一边又得夯实企业的基础,他们叫“两眼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当双星集团公司刚刚步入市场时,不时受到企业组织机构、旧规章制度等的束缚。例如市场信息的捕捉、产品的设计、试制、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等,都需要专门机构负责,而这些方面的工作相当薄弱或几乎没有。

改革就得要发生冲突,旧的不取消,新的就建立不起来。公司按“一切围着市场转”的思路,将原来只有四个人的销售科扩大为六百人的销售公司,而将原来队伍庞大、大权在握的计划科削减并划归销售科领导。计划科长很恼火:“向来计划在前,销售在后,凭什么让它长大个,让我矮三截?”总经理汪海耐心地做工作:“现在,我们企业的最高领导是市场,就连我这个当一把手的也要听市场的,不一定听市长的。哪个在前?得同过去颠倒个个儿,先有市场,然后才有计划。市场是检验我们企业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准。”

于是,多年来上下对口的管理机构一个个被撤销,随之而诞生的是一整套围着市场转的职能部门:内销成立了生产经营信息公司,各地的经销部都升格为销售分公司,外销成立了进出口业务公司,与此同时,原有的武装部、安全处、保卫处和车管处,合并为武保安全车管处,技术与质量、厂办与党办等部门则分别归并为一。双星公司的管理处室由一九八五年的二十七个精简到十七个,企业运转得更加灵活。

  “全员转向市场”

双星集团提出响亮的口号:“全员转向市场,人人参与竞争”。这不仅要求各分厂、分公司、科室等领导从观念上转向市场,而且要求每一位职工也要跟上转换。从一九八九年起,双星集团开展了一场从严治厂的大讨论,最后确立了:“全员从严、领导从严、严而公正、严而有度、严而有情、严教结合。”这就是“双星”从严治厂六原则。

制鞋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一般要经过二百多道工序,以双星集团公司目前的生产规模,每天使用的原材料有三千八百多种,鞋刀二千二百四十把,各种部件一百九十六万件,半成品、工模器具则更多,要做到掌握每个岗位上的生产情况,这是全世界制鞋业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难题。然而,双星人解决了。他们创出“投入产出一条龙管理法”,使二百五十一个岗位有各自的形象标准,二十九个部门有各自的部门精神。新的规章制度使部分人感到不适应,但汪海不分是谁,只要违反了,照罚不误,否则,全员转向市场将成为空话。他说:“确实在市场竞争中出问题或没本事的,一律免职!”这样,全厂一百多名中层干部中浮动下去当工人的就有二十多个;相反,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多名中层干部来自生产第一线,七名工人担任了总经理助理。

  “人才是争夺市场的关键”

人是兴厂之本,人才是竞争市场的关键。这个基础不打牢,很难在市场中立足。

双星集团公司里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五级跳”人物,她叫沙淑芬,原是生产第一线上最普通的缝纫工,她秉承在公司里工作过的母亲、婆婆的传统,老老实实干活,勤勤恳恳做个好工人,调换二十多个岗位无怨言。但她不同于老一辈人的是,善于动脑,善于钻研。一九八五年她从生产一线被调入了设计科,大展身手,设计了“蓝精灵”鞋、“三色霹雳舞”鞋等十几个新品种走俏全国。两年后,她随厂长去美国考察鞋类消费市场,回来后如虎添翼。随着公司的发展,沙淑芬也从设计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而成为现在的开发部领头人。

汪海认为,有组织领导才能的知识分子,当然可以担任领导职务,但有些业务行家里手,应该让他们安心钻研业务,他的办法就是用重奖鼓励。获国家专利的多色围条出型机发明者,被奖励一台彩电;有四名设计人员,每人被奖励分配了全公司最好的住房。

(《市场报》19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