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攀 登 新 高 峰

 O宋学春

——青岛双星集团公司跨入市场探秘之三

双星人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们又攀登起新高峰。

据资料表明:1993年,100多家国有制鞋企业盈利的占l/3,亏损的占2/3,亏损额高达6000多万元。而双星公司创利税比上年大幅度增长,高达4578万元。

又有资料证明:1992年至1993年,韩国有10大鞋厂倒闭,数万工人失业。而双星集团公司则增加分厂,增加员工,一派兴旺景象。

  到国际市场争雄

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对加州的11所大学的1500名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结果有12%的学生对“中国双星”情有独钟;今年3月,在阿联酋迪拜的国际鞋业展览会上,“中国双星”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来自波兰、突尼斯、肯尼亚等许多国家的鞋商纷纷提出要做双星公司的代理商。“双星人的眼睛盯住的不仅仅是10亿人,而是50亿人的脚,到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名牌争市场。”总经理汪海又发表了他的高见。

1993年底,号称国际热硫化鞋第一名牌的“凯斯”公司要到我国加工“凯斯鞋”,代理商找到汪海,一连提出几十个苛刻条件,然后说:“如果连双星公司都干不了的话,我们只好撤离中国大陆。”“一个月怎么样?”汪海冷静地说。一个月整,汪海把合格的“凯斯”鞋样品交给代理商,代理商们愣了:“不可思议,名不虚传。”

目前,双星鞋出口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已占总产量的80%以上,今年出口5000万美元的订单已拿到手。

  在市场中升华

“双星”人在市场中于,在市场中练,在市场中学,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生产。

韩国一位制鞋老板至今忘不了:他非6美元不干的鞋,而双星人只要3美元就干,汪海使韩国老板清醒了,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鞋竞争不过成本低、物美价廉的“双星鞋”。

消费者永远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双星人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腾出黄金地段搞别的,把制鞋业向山区农村转移,降低成本。

19927月,汪海总经理出外考察市场路过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同沂源县委书记一拍即合,双星集团公司用80万元,购买占地594亩的原军工企业厂房。

同年89日,双星鲁中公司牌匾挂进了沂源县金星乡滑石峪。他们先后投资1800万元,就地招工、就地培训上岗2100多人,现在已达到年生产运动鞋800万双,制鞋帮1200万双的规模,1993年完成产值3500万元,利税300万元,今年产值将达到7000万元。

紧接着,双星公司又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9个分厂,在青岛的城阳区建起3个分厂,原大本营青岛市区内仅剩下一个出口鞋分厂。双星人像变戏法似地完成了他们的“产业大转移”。

  造“立体”大市场

厂房车间都转移出去了,在海边腾出150多亩“金光闪闪”的空地,双星人知道“地生银,房生金”的道理,他们要造“立体”大市场。

“以鞋为主,多种经营。”双星人向这一目标冲刺。

他们设计出一幅崭新的蓝图:一是生产与运动鞋相配套的产品“双星饮料”、“双星服装”;二是建立与鞋业配套的产业“双星印刷”、“双星包装”;三是利用空地投资开发房地产、兴办旅游业。目前,双星娱乐园已由双星公司和香港恒发贸易公司合资兴建竣工;居住区将规划建设十几幢高层点式住宅,并配套各种商业服务网点和设施。

“双星”将再也不是鞋的商标,双星集团将成为集工业、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多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商社。

1984年至1994年,10年,双星人创造出一个驰名商标:“CHINA DOUBLESTAR(中国——达堡斯达)10年,双星从1000人发展到现在的2万人,造就了一支敢于闯市场的队伍;10年,双星厂从年产量不足1000万双鞋发展到4000多万双,固定资产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4亿元,成为拥有50家企业的全国鞋业第一大企业集团。

“这一切是我们闯市场得来的,这一切都是市场造就的。”汪海总经理这样总结说。

    (《市场报》1994.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