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双星”有 思 想

 O谢湘宁

编者按:

199499日——这对于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节日——它是“双星”进入市场经济十周年纪念日。

十年前,“双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感召下,被迫“下海”,走上一条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结果,他们取得了十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收获。

十年过去了,“双星”像一道思考题一样摆在所有对中国变化感兴趣、对中国国有企业寄予希望的人们面前:

为什么“双星”并未改变所有制,而只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改变管理机制,却取得了一些人通常认为只能在私有制下才能取得的经济效益?

为什么“双星”并未改变人际关系,职工们却也能像那些管理严格的发达国家那样敬业、勤奋?

为什么十年间有的国有企业对外部环境怨声不断,而“双星”却不抱怨,也从未“疲软”或“过冷”、“过热”?

……

本报将发表一组系列报道,就这些问题与广大读者共议。

一走上青岛双星集团办公楼,迎面是一片金色大字——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

据说有人看到这句话爱皱眉头:市场是标准,那党的领导往哪儿摆?各级领导的话还要不要听?

双星人会反问你:没有市场的企业还怎么活?活不了的企业还怎么听话?

双星人还会摆出一系列数字:“下海”十年来,“双星”的产值增长了13倍;利税总额增长了9.3倍;销售收入翻了四番还多,出口创汇增长了22倍;固定资产增长了43倍;产品增加了39个系列400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十年里“双星”向国家上交利税2.8个亿,等于24个“下海”前的“双星”——然后再反问你,知道这些成绩是怎么来的吗?

“双星”的前身是青岛橡胶九厂,两千多号人。作为国营胶鞋生产企业,他们一直跟着国家计划转,几十年一贯制生产“解放鞋”,原料国家统配,产品国家包销。但到了1983年底,改革之风骤然而至。商业部门说你们生产的鞋傻大笨粗卖不出去,拒绝收购。当时刚任九厂“头儿”的汪海急得嘴上起火泡,“生产计划难道不是你们下的吗?生产任务完成了,你们又说不要就不要了,还讲不讲信誉,还有没有法?”

那天,汪海站在全厂职工面前:“兄弟们,姐妹们……”一声呼唤,台上台下,大家的眼睛为之一热。“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的。企业要生存,我们要吃饭,现在谁都救不了我们,只有自己救自己!”他举起一双鞋,说:“有了鸡,我们还怕没有蛋吗?”

就这样,1983年底,这个厂被逼得迈出自销第一步,成为全国同行业中最早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厂家。他们不顾限制企业自销的禁令,在隆冬腊月的夜里,一人背着一包鞋,像敌后武工队一样偷偷出动,把产品运出厂试销。不料,风声走漏,商业部门勃然大怒,不但停止收购他们的解放鞋,连新开发的产品也一双不要。这一下,他们干脆大白天背着鞋上街,放胆闯荡起来。一年工夫,职工们靠着一张嘴两条腿,硬是把积压产品销售一空。双星人这才懂得一条真理:企业的命运不靠天,不靠地,而靠市场。

1986623日,时针走到1730分。人们围在一条老生产线上,望着一双绿色解放鞋款款而出,它的后面是空空的传送带。顿时,鞭炮炸响,锣鼓齐鸣。人们噙着眼泪目送着建厂以来生产的最后一双解放鞋,激动地鼓起掌来——从1983年至1986年,仅3年的时间,“双星”就完成了建厂60多年没完成的计划:按市场的需要,淘汰了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迎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也有人对这个新时代颇有看法,说自从“双星”自营自销,自负盈亏后,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大事不请示,小事不汇报,简直成了一个无上级企业!

汪海说得绝:“1983年企业处在危急之中,我登门请你们管,你们一脚踢开,谁都不管;如今又指手划脚。晚了!我们现在的上级是市场!”

市场才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这句话成了“双星”的思想,并且在市场的磨砺中越发坚定不移。

有了思想,就有了“双星”在同行业中一系列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举动——

1984年,最早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

1984年,最早与乡镇企业联营;

1984年,最早按市场需要调整企业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1985年,最早提出在总厂推行分厂制;

1988年,最早独家召开全国订货会;

1992年,最早独家在国外召开新闻发布会;

1993年,最早实行周工资制,工人每天下班,就能从车间的考核板上看到自己当天的收入;

1994年,最早对机关科室“既断奶又断水”,所有科室人员全部进入市场,自办经营实体,工资奖金全靠自己解决。

……

每次都有反对的,每次都有“上纲上线”的,但每次都(由国家文件和实践)证明“双星”干对了,所以“双星”的发展进程总比别人快几年。

双星人深有体会地说,“下海”十年来,中央领导换了几茬,经济形势过“冷”过“热”,翻了几个“个儿”,而“双星”的发展直线上升,就是因为我们思想上的准绳始终没动摇。企业怎么折腾,早晚都得听市场的!

党的十四大前夕,汪海对人说:“我预感到我那个地方再不能继续做鞋了,再做下去,双星就得完蛋!”当时听者都不了解,“双星”的事业如日中天,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68%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在海外建立了分公司,开始跨国经营,年创汇达5000万美元,位居青岛市自营出口企业创汇第一位,怎么会完蛋呢?后来,一个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传来:

——“双星”在沂蒙山地区买地建厂,市区五个制鞋分厂开始向沂蒙山大迁徙;

——“双星”成立了旅游商业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原厂址一片临海的黄金地带上建起了一座大型娱乐城,在崂山买地建起了一片现代化度假村。

汪海这才向人们道出原委: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操作成本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干不起就向第三世界转移。目前。中国虽然制鞋业处于上升阶段,但如果把眼光放到10年以后,就不容乐观了。假若我们现在不赶快从城市跳到农村,就会一年比一年被动。等危机出现时再跳,那就为时太晚了。所以,我们往沂蒙山转移,腾出黄金地段发展第三产业,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是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二产三产两条胳膊挥动,这人不就活了吗?

“下海”进市场;“出海”闯市场;“上山”争市场——十年来,“双星”步步紧跟市场转,市场需要企业是什么样就改成什么样,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不动摇、不徘徊、不左顾右盼、不怕领导不满意、不怕评不上先进,终于在市场的引导下,冲到了同行业乃至全国国有企业的前列。

同是国有企业,为什么有的有思想,有的没思想;有的思想坚定,有的思想不坚定呢?请看下篇——《“双星”有汪海》

(《中国化工报》19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