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汪海之后怎么办?

 O傅宁

——从双星集团改革谈起(之三)

“双星有汪海”——这已成为双星今日成功毋庸置疑的重点原因。在双星,处处能感受到总裁汪海的个人魅力和威信。这种在企业创业中形成的个人魅力和威信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双星人按照一个指令团结一致地拼搏在市场上。而且,眼下这种个人魅力和威信在双星是无与伦比的。

可就是这种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和威信让了解双星的人们在感到敬慕的同时也感到担心:如果有一天,汪海不担任双星总裁了,谁能填补他的位置?如果填补不了(哪怕是一时半会儿填补不了),双星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

双星人对这一疑问似乎也有考虑。他们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如今双星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谁来领导都会按这一管理轨道发展下去。换句话说,双星已形成的管理轨道不再会因领导者的变化而扭曲。

但这一解释似乎还是不能让人们消除疑虑。因为大家明白,一个企业良性发展的轨道要靠“硬件”和“软件”两个支点来固定。“硬件”就是一整套科学管理,而“软件”就是权威,也就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威信。

如果没有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威信,谁来组织和保证科学管理的实施?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类的问题,说到底不就是因为缺少优秀明智的、有主宰能力的领袖力量吗!

探讨这一步,问题就明显了:企业需要企业家,企业需要层出不穷的优秀企业家。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像棋子一样被上级安排在计划的经纬线上。除了需要按时把计划单上的数字变成实物外,既不需要厂长别出心裁地思考企业发展,也不需要厂长日夜筹划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

但是汪洋大海般的市场经济把企业变成一条条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保证每条船儿都平安航行。船儿们只有靠船长驾驭风浪的本领来识别方向,驶向目的地。这时候的船长就是船儿的灵魂。

从同样的时间开始走向市场,以同样的背景开始走向市场,有的企业(如双星)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而有的企业(如官方公布的三分之一还多的亏损企业)却半死不活甚至夭折。拉开这样悬殊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是否有一个优秀企业家。

探讨到这一步,问题就更明显了:要搞市场经济就要有企业家,要搞市场经济就离不开优秀企业家。

企业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像过去那样靠组织上培养出来的。企业家是靠市场磨练出来的。企业家的事业在市场上而不是在官场上。过去我们不承认市场的作用,自然也不承认企业家的作用。现在虽然承认了,却又存在一个如何培养对待的问题。

有识之士指出,在企业改革中有一种倾向,只重视企业的市场化,而忽视企业家的市场化;一方面在努力地按市场要求来规范企业,一方面却仍以行政手段管理企业家。

有的主管部门时常以“工作需要”为由像调换棋子一样频繁调动企业管理者;在评价这些管理者政绩时也只是看是否听上级的话、群众关系是否顺当,要么就用“工作是大家做的”、“组织上的培养”等等堂而皇之的理由淡化企业家个人的作用。

有些主管部门甚至表示,“再怎么放权改革,人权也不能放!”并把这种做法理解成“党管干部”。显然,这种机制不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更不利于企业家群、企业家队伍的形成。拴住企业管理者,企业照样进不了市场。如果这方面再不深化改革,“汪海”会不会寥若晨星?“双星”会不会昙花一现?果真如此,改革大业又怎么继续下去呢?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化工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会议上,顾秀莲部长对数百位化工企业的管理者说,企业家的作用是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代替不了的。有一流的企业家,才会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队伍,是搞好企业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已经成为化学工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带有紧迫性和全局性的重要课题。

这是化工部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将企业家队伍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总有一天,层出不穷的“汪海”会形成一支令世界瞩目的队伍!

(《中国化工报》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