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民族精神筑“长城”

 O赵晏彪

——汪海谈“双星文学奖”和“中国名牌希望工程”

 

1996年尚未过半,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又以其“敢为天下先”之气魄,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振兴民族精神,构筑文化长城”的浪潮。

首届“双星文学奖”将于今年6月在京揭晓。该文学奖一年一度,以全民投票的方法选出两名健在的优秀作家,各授予5万元奖金。该活动旨在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再创中国文学之辉煌。

“双星”集团为“中国名牌希望工程”设立了奖学金,对那些有见地、有思想、爱祖国、爱民族的少年儿童给予奖励。在宣传企业的同时,让孩子们树立爱国意识,以用中国名牌为荣,崇洋媚外为耻。

这两大弘扬精神文明的举措,在《中国化工报》等媒体上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

1996526日下午,记者终于在岙山的“双星”度假村里,见到了刚刚开完4天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的汪海总裁。

记者单刀直入提问:“您是如何在经商中打出文化这张牌的?您在举办走向世界‘双星文学奖’和向中国少年儿童呼吁为中国名牌筑起‘希望工程’活动时,出发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汪总略加思索后说道:“我参与文化是在80年代。那时人们还没有与新闻界接触的先例,我就在北京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文学奖的事,那是三年前,我在北京与当今的著名作家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参加会议的有王蒙、陈荒煤、冯牧、张洁、刘心武、张锲等,这恐怕也是企业与作家们的第一次直接座谈。当时他们并不清楚一个鞋匠要与作家座谈什么,我说作家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过去是这样,现在更应该是这样,你们作家应该了解当代的企业家,并用你们的笔去写一写当代的企业家,写真正的企业家而不是伪企业家。虽然有些伪企业家和道德败坏的人把企业家的形象搞坏了,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企业家对推动历史的进程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需要你们作家去了解企业家,给企业家一个公正的评价。中国经济改革十七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真正冲锋陷阵的是企业家,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界要公正地将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要把真正的企业家形象树立起来,给后人留下评判、研究和学习、思考的作品。

“文学要为企业服务,同样企业也要为文化服务。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上档次,而企业家与企业要上档次就必须与文学界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华文化的发展是文学界和企业界共同的责任。有人让我搞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我没有同意,这不是与‘奥迪’车一样还是个外国牌子?我要搞就搞一个纯粹的中国牌子的文学奖!

汪总的确技高一筹。搞“双星文学奖”,既宣传了“双星”,又鼓励了作家多出好作品,造福于社会。这是一箭双雕、功德无量的。

汪总笑着说:“搞‘双星文学奖’有什么不好?企业一个星,作家一个星,这两颗星将载入史册。”

接着汪总谈起为中国名牌构筑“希望工程”的问题。

“关于搞中国名牌‘希望工程’的活动,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策划了,因为我所到之处,洋物、洋文、洋味无处不在,国人崇拜洋货已经到了非控制不行的地步了。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民族就没有自己的名牌吗?这样下去会亡国的。必须要树立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树立我们民族的形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爱国货,而不是以追崇洋货为荣耀。因为很难想像在洋货堆里长大的对洋货趋之若鹜的下一代人,会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责任感和自豪感。

“前年我在德国访问的时候,一个德国人问我:青岛啤酒怎么样?我说当然好喝。这个德国人说,你们的青岛啤酒厂是我们德国人建造起来的。一个外国人,他的民族意识如此之强,对国家、对他们国家的名牌如此爱护,使我很震动!

说到这儿,汪总显得有些激动:“环视目前我们的社会,街上跑的是外国车,人们喝的是‘可口可乐’,吃的是‘肯德基’,而穿的是‘皮尔·卡丹’。尽管目前还只是一部分人崇洋媚外,但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外国人用枪炮没有达到的目的,却用经济手段达到了。如果这样下去,再过两代、三代,我们中国人会成为外强的俘虏!

“我并不是拒绝外国货,而是在提倡吸收、改进外国货时,不要跟着外国人跑,要创造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所庆幸的是,我们搞出了第一个鞋的名牌,我们要让孩子们都走上呼唤中国名牌的‘希望工程’之路。在精神和文化上搞‘希望工程’,甚至要比在经济上搞‘希望工程’更有效果。我们必须努力创造出中国的名牌,打出中国人的志气,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构筑精神和文化上的‘希望工程’。”

做为一个企业家如此大张旗鼓地把触角伸向文化界,这本身就充满了魅力。从表面上看,走向世界的“双星文学奖”和构筑中国名牌的“希望工程”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然而只要你仔细地品味,这两项活动却又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我们或许还记得,《牛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欧阳海之歌》等文学作品,鼓舞和教育了多少青少年。面对铺天盖地的洋货,“双星”高扬的不单是名牌产品招牌,而是民族精神的旗帜,这把利剑定会杀出中华民族的八面威风。

(《中国化工报》19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