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挺 进 沂 蒙 山

 O张宗良 

——从双星“西进战略”看沿海与内陆经济的融合

 

  沂蒙山升起鞋业新星

199399日,沂蒙山区,一个叫做“滑石峪”的山沟里,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打破了山坳的宁静,青岛双星集团鲁中公司正式开业。

是什么动力促使这个原本在沿海发展的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鞋企业,舍近求远前来山区办厂呢?

改革开放为青岛双星集团提供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空,全国知名企业家汪海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率领着双星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浪击水,使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岛橡胶九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质一流”的制鞋集团。1995年,双星完成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分别比10年前增长了40倍、13倍和28倍。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作为集团总裁的汪海却敏锐地看到了企业面临的危机:尽管双星遇到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但是沿海劳动力价格的逐渐上涨,不可避免地在日益削弱着这种优势。

1992年,汪海考察韩国制鞋业。令人吃惊的是拥有120条生产线、号称“世界最大”的那家制鞋公司正大规模地裁员,汉城街头一下子出现了4万多失业的制鞋工人,这再次使汪海震惊和沉思。

“双星不能再固守在沿海城市,必须向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地方转移”,汪海经过缜密的思考果断作出决策。事后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因为它顺应了世界制鞋业发展的大趋势。

19927月,原来设在沂源县的山东裕华机器厂搬迁到日照市,留下了600亩厂区,6万平方米的建筑,价值达600多万元的不动产。由于县里缺乏资金和开发产品的技术和人才,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产,而任其闲置只会导致资产的流失,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

这一想法与正在准备实施“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双星集团的思路一拍即合,为此汪海曾六次带队考察沂蒙山,结果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于199285日达成协议,沂源县将原裕华机器厂的土地和厂房有偿转让给双星集团,双星来沂源建设制鞋生产基地——青岛双星集团鲁中公司。

将鲁中切实建设成为新的制鞋基地关系到双星事业的未来,为此,双星集团抽调了具有丰富建厂经验的副总经理和制帮、成型、设备的中层领导及总工程师组成领导班子,带领生产工艺、设备、财务、生产经营的十几名管理人员奔赴沂蒙山。

1994年,鲁中公司实现产值7000万元,利税300万元;去年,该公司又实现产值1.3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不仅成为整个集团公司中最大的制鞋基地,而且一举坐上了沂源县工业企业第三把交椅。去年,鲁中公司获得了淄博市纳税先进单位称号。

  双星为沂蒙带来了什么?

青岛双星的“进山”,对于祖祖辈辈习惯与穷山恶水打交道的沂蒙山人来说,无论是工作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啻于一场“革命”。

在鲁中公司,3000多名沂蒙妹子、小伙一夜之间从农民变为一名产业工人,这是他们过去做梦也不敢想像的。但是,随着这一身份的变更所要求的观念的跨跃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管理下的计件工资制,是双星集团经过多年探索,而且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成功经验。然而,在鲁中公司开始试产的阶段,由于沂蒙妹子对此不理解,甚至还发生过一次“罢工事件”。

诸如此类的观念冲突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磨合过程。然而,有一点却是清楚的,那就是随着鲁中公司的发展,事实正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老区人民的看法。

3000多名沂蒙青年进入鲁中公司,按照去年人均3200元的水平计算,一年就有近千万元的工资收入进入沂蒙山的数千个家庭,按照当地政府的标准,一人在双星就能够带动全家脱贫。

沂源县三岔乡和金星乡过去是全县经济最不发达的乡镇,当地乡镇干部中流传着一句口头语:“不听话,到三岔;再不听,上金星。”然而,随着双星鲁中公司在金星乡的建设和发展,一下子使这个全县最贫困的乡镇得到了翻身,农业银行沂源县支行设在这里的办事处存款额过去是县里最少的,经过这3年的变化,一跃成为全支行的存款大户。

金星乡梅家庄是该乡最贫困的村子,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20元,有的家庭过年都难以吃上一顿像样的饺子。得知这一情况后,鲁中公司主动把这个村作为重点扶贫村,只要是村里有劳动能力的年青人,全部由鲁中公司安排工作,而且免除一切费用。每当逢年过节,鲁中公司的领导都专程来这个村,给贫困户送钱,帮助改善生活。

1996年春节前夕鲁中公司总经理姜桂圣、党委书记张传成一行来到梅家庄,看望了贫困户。村民杨老太与哑巴儿子相依为命,当她双手接过姜桂圣总经理送来的300元钱时,激动地说,你们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是活菩萨!她那有残疾的儿子回家后得知鲁中公司领导刚来他家看望过,立刻赶到大队部,找到鲁中公司的人,先指了指脚上穿的鞋(意思是鞋厂),然后竖起大拇指……

双星进入沂蒙山可以说走出了一条现实、有效的扶贫路子,对此,国务院扶贫办给予了充分肯定,而沂源县的领导总结得更加深刻,他们认为双星不仅盘活了国有资产,为一部分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更重要的是为沂蒙老区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给沂蒙人民导入了沿海城市的市场经济意识,并培育出一批出色的经营人才。

金星乡毛子屿村的邱春玲是1992年鲁中公司第一次招进来的工人,她说她很幸运,因为那次招工她们村才分到三四个指标,报名合格的则上百人,村里只好用“抓阄”的办法来决定。在关键时刻命运之神帮助了她,使她成为一名正式的双星员工,因此进厂后她拼命地干,下决心学点真本事,如今她已成为制帮厂的厂长助理。今年253年前进入鲁中公司的王端美,从普通缝纫工作起,如今已是制帮一车间一名合格的工段长。据了解,像她们这样的沂蒙青年,目前已经有40多名分别担任着厂长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科长,还有几百名班组长。

在挺进沂蒙山发展制鞋业的同时,双星也无私地把他们十几年闯荡市场探索出的成功管理经验传给了沂蒙人。沂源县汇金胶合板厂是全县的拔尖企业,但是他们前来双星鲁中公司取经后,按照双星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节约挖潜,仅此措施就使企业每年的经济效益比以往增加300多万元。

 

  大转移——辉煌的前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原先设在山沟里的“三线工厂”实行“军转民”之后,纷纷迁往沿海城市,遗留下大批不动产急需盘活,双星鲁中公司的崛起可以说为盘活这些资产带来了希望。

创办鲁中公司是双星集团实施“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战略迈出的成功一步,但却不是最后一步。汪海总裁认为,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业从发达国家向相对不发达国家转移是国际鞋业发展的大趋势,而在我国制鞋业由沿海城市向内陆转移同样也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市场经济创造出的这种双向需求,使双星集团与沂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位于沂水县高庄镇的“三线工厂”前进机械厂迁走后,沂水县政府一直在寻求良策盘活资产,“鲁中公司模式”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经过与双星集团磋商,这块占地560亩的山坡正式成为双星鞋的一个新基地。今年99日,这个规划容纳10条生产线年产700多万双的鞋业公司将正式投产。

中外经济学家均有这样的共识:中国经济的根本性起飞有赖于中西部经济的大发展,而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辐射,实现产业大转移是实现这种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按照这条产业转移的大思路,双星集团最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以沂蒙山为大本营,挺进大别山,重上井冈山,再回延安。通过这种产业转移的方式,双星人决心把自己十几年来闯荡市场创造的辉煌经验和意识传送给老区人民,帮助他们早日踏上致富的金光大道。

(《青岛日报》1996.9.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