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双星”闪耀在中国民族工业的星空

 

——双星集团创中国人自己的名牌

中国改革大潮,浪淘沙;

多少企业兴衰事,现英雄本色!

当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多少热血儿女为之探索,为之折腰,为之拼搏……近乎悲壮的奋斗,踏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创业之路,写就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双星”,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子,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大潮中,以其惊人的胆略,卓越的理性,顽强的意志,创造了名牌,挺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

从一个生产胶鞋的小厂,发展成为“以鞋为主、多元经营”,拥有130个经营实体、2万多名员工、受世人瞩目的综合性跨国公司。创业十几年,双星企业销售额由1984年的3900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预计20亿元;利税由1984年的亏损增长到1996年的预计1.6亿元;国有资产快速增值,由1984年的900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16.8亿元,增值了整整180倍;在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的情况下,累计上交利税3.4亿元,相当于上交了331984年规模的老厂。他们在全国同行业中实现了六大鞋并举,实现了股票上市,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创出世界名牌,实现战略转移,发展多元经营,成为同行业和青岛市自营出口企业创汇大户。这是国内少有的纪录,这是令人吃惊、令人振奋的发展速度。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双星人靠什么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双星人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

  职业:鞋匠;级别:“二级”干部;职称:“中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完全独立,这犹如在海洋中冒险搏击。这时,当然需要全体船员齐心全力的拼搏,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经验、有智慧、有力量的坚强舵手,这艘企业之船的危险性可想而知。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就是一位出色的舵手。是他,成功地驾驭着双星这艘航空母舰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乘风破浪、直奔彼岸。

在双星,处处都能叫人感觉到,汪海和双星这两个名字早已经融为一体。难怪有人说,如果没有见到汪海,就不算是到过双星。一米八多的大个,魁梧的身躯,话音洪亮,笑声朗朗,眼前的山东汉子一看就是很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人,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手势,都颇具有风度。

汪海出身军人,命运却安排他当了一名“鞋匠”,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既会做鞋,也会卖鞋,所以又自称是二级干部(做鞋是一级,卖鞋又是一级)。汪海又说,市场上的企业家如同战场上的将军,都需要有敢于冲锋陷阵、敢于冒险的精神,所以,汪海又自称是肩戴“双星”的“中将”,而把双星职工称作是一支“铁将军”。

十多年来,汪海率领着这支“铁军”,在激烈的商战中打赢了一场场的战斗。经过一番“浴血奋战”,终于从中国大大小小数万家制鞋大军中杀了出来,成为同行公认的中国“鞋王”。所以,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媒体也将汪海传播得神乎其神,更有人说他是“山东怪才”、“崂山奇人”。

汪海是奇人,奇在他具有与众不同的头脑和不同寻常的个性。一走进双星的生产车间,满车间里到处都是标语: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原子弹。这么多的标语全都出自汪海之口。汪海的超前意识、冒险精神、创新决策、务实作风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加以肯定的。

汪海不仅在国内胆大出奇,他的胆魄还让美国人大吃一惊。1992年,汪海在纽约举行新闻发布会,一名记者竟站起来问他脚下穿的是不是双星鞋。第二天,汪海手举双星鞋的照片被登在了许多报刊上。美国报刊还评论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美国公众面前脱鞋的就两个人,一个是赫鲁晓夫在联合国脱鞋砸桌,以显示其超级大国的威风;第二个脱鞋的就是这位中国鞋王了。汪海敢于用自己的产品向美国市场挑战,这才是真正的厉害。

十几年的拼搏和耕耘换来了成功的辉煌。他被推选为中国鞋业协会理事长、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正是他,为双星确立了市场导向的发展路线。他善于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融合自己的经营才干和智慧进行超前的而又创造性的思维,实行了一系列大胆而又科学的决策。他带领双星人完成了实施横向经济联合;推行“西部开发、东部发展”的战略;以企业名义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国际博览会上弘扬“东方鞋文化”;创新家庭化、军事化高层次管理;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实施名牌战略,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市场经济的革命造就了企业家,而企业家的艰辛创业又在不断地推动着革命的进程。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汪海能将一个民族企业带到世界大舞台上,无疑是成功的。1992年,汪海在纽约宣布双星在同行业中夺取生产规模第一流、管理水平第一流、产品质量第一流,让美国人震惊。但据说从汪海创业开始,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因此饱经了各种磨折与刁难。但汪海在各种流言面前总是不战而胜。汪海常说,人要干一番事业,就要客观地想、认真地做、科学地创、务实地干、愉快地过、潇洒地活。

假如我们多有几个像汪海这样的市场上的“将军”,我们的国有企业将更有希望!

  “双星”就是东半球一颗星,西半球一颗星

    中国双星要照亮全世界

1988年,在一次国际鞋业博览会上,一名记者问汪海,“双星”的含义是什么。汪海自豪地回答:“双星就是东半球一颗星,西半球一颗星。中国双星要照亮全世界。”

走进“双星”,人们会被双星的精神、双星的管理、双星的哲学、双星的文化所感染、所激奋。汪海,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他的立足点之实、着眼点之远、管理之精、心胸之阔是让人折服的。

国门敞开,耐克、皮尔·卡丹、可口可乐、雀巢……几乎一夜间,外国名牌如潮水般涌入了中国市场。面对外国名牌的冲击,汪海没有困惑,而是清醒;没有自卑,而是坚定。他说,“泱泱十多亿人的大市场竟然没有自己的名牌,这简直是咱中国人的耻辱!”他向全厂员工立下军令状,双星要先用5年时间创出中国名牌,再用5年时间创出国际名牌,一定要在国际上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来!

创国际名牌又谈何容易?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名牌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双星要在短短10年间就创出国际名牌,无疑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

据说,10年前,双星在自己的厂区内树了一块十分醒目的标语: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很多人看后议论纷纷,双星真敢吹!然而,短短的几年后,一句“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的广告,使“双星”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1995年,“双星”又荣获全国驰名商标,还走向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风景秀丽的双星度假村,有一座建得很大的“蜗牛”。汪海说:“蜗牛虽然起步慢,但别人都休息时它却不休息,而且能爬到树枝最顶上的也只有蜗牛。所以,我们建这座‘蜗牛’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蜗牛的这种精神……”

汪海说的蜗牛精神,或许正是“双星”潇洒走世界的秘诀。

1986年,为了使国产专业化运动鞋能与国际名牌媲美,汪海到北京,请来了体育运动专家。研究、打样、试产……试验了一次又一次,双星人整整苦干了100天,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高档排球运动鞋。当中国女排队员第一次穿上了中国人自己的双星名牌专用训练鞋时,汪海激动地说:“中国人争这口气,我们不但要让中国的运动员全都穿上中国人自己的运动鞋,而且还要让外国的运动员也穿咱中国人的运动鞋!”

从解放鞋,到足球鞋、篮球鞋、霹雳舞鞋,发展到亚运兰、时装兰、金奖兰、四季兰为代表,以老人健身鞋为起点,形成双星热硫化鞋系列产品,直至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双星”。双星产品以其高质量和高信誉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都得到了“上帝”的认可。短短的几年时间,双星就形成了45大系列,6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拥有三大“鞋城”,具备了世界上六大鞋生产能力,每年生产各种鞋多达5000多万双,终于实现了双星人“要么不站,要站就站在世界鞋业最高峰”的雄心壮志。

过硬的质量得到了应有的美誉。“中国质量万里行”向全国推荐双星为信得过产品,双星鞋荣获“金桥奖”四连冠,在全国制鞋业率先获得出口产品免验资格。1995年一家权威部门进行市场调查,在市场占有率、心目中理想品牌、购物首选品牌中,双星一举夺得了三个第一,成为中国鞋业市场的优秀品牌。

汪海认为,创名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爱国表现。去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部分著名企业家研讨,主题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规划。汪海的观点一鸣惊人:21世纪的中国首先要规划创出多少自己的牌子!中国要做2l世纪的巨人,就必须有一大批自己的名牌。中国人要想不被人欺负,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名牌。因此,衡量一个企业家的标准不是看他有多少产值,而是应该看他敢不敢创名牌!

为此,199510月,双星联合全国数百家大商场和新闻界召开“名牌、名厂、名店”研讨会,共同呼吁,名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因此企业要努力争创中国名牌,政府要支持中国名牌,商界要积极推销中国名牌,国民要热爱中国名牌。

名牌的获取和占有,没有使双星人昏昏然。他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创名牌难,保名牌、巩固名牌更难。感性的东西容易消逝,理性的东西才能长久。汪海带领双星人,从自己丰富的实践中,坎坷的经历中,努力的拼搏中,总结和升华出了“双星名牌战略理论”。双星人从名牌的作用、地位和意义,名牌的发展历程,名牌的发展战略,名牌的经营思想和策略,名牌的品质,名牌的管理,名牌的形象等12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名牌理论。

双星名牌战略的实施,终于使自己拥有巨大的无形财富,这是双星的硕果,是民族工业激动人心的篇章。

  追求对人和物管理的最佳状态和最佳结合点

 ——军事化、家庭化管理模式

在民族工业与发达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中,我们最大的差距与其说是在技术上,不如说是在管理上。外国人看不起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管理。

“进厂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

这是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论及工厂劳动时间管理等的一句话。

这句名言被制成高大的语录牌放置在双星总厂厂区内最显眼的地方。当然,权威与民主管理不能偏废。

探索双星人成功的秘诀,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汪海独特的管理。早在80年代初,汪海就意识到,困扰国有企业管理的根本病灶还是在于机制。双星要确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就必须丢掉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旧机制。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就是市场机制。

双星的管理机制,总结起来就是“两不变一变。“公有制体制不变,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变,而市场的机制随时都在变”。10多年来,双星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机构设置180多次,砸烂了人浮于事、机构虚设的旧体制,建立了适应市场机制的管理机构。

在双星的生产车间,都有一块日工资统计栏,工人每天下班后,就可以看到自己当天的收入。车间的板报上,谁为什么得到嘉奖,谁为什么挨罚,一清二楚,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双星,每到发工资时,全集团只有两个人到财务处领取工资,一名是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汪海,一名是党委副书记。也就是说,在拥有2万多员工的双星,只有两个人是吃皇粮的。而其余的人,就连机关、处室人员也全部被推向了市场、自己养活自己。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汪海还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军事化、家庭化”的管理模式。

什么是家庭化管理?现代化企业大生产为什么和家庭化联系在一起?

许多人对此难以理解,家庭化是否意味着家长制、家庭制?

早在1984年,汪海对什么是企业家的注释中就有一条:中国的企业家就是要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他说,在生活中,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谁不想有个家,谁不想有个美满幸福的家?从普通人的心理来说,拼命工作挣钱,难道不是希望有一个小康之家,一个富裕的家吗?那么,为什么不把企业当成家庭一样来建设呢?从管理来看,谁家用水都害怕水表跑得快,用电怕电表跑得快。如果我们爱工厂有爱家的l/10的话,企业还有什么管理上不去,还有什么产品搞不好?

他说,军事化、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如何实施是一个方法问题。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所有制与外国不同,人家的管理模式只能吸取,不能套用,所以必须搞出自己的一套来。

汪海专门研究了松下。他发现松下企业经营的成功,除了得力于机构、管理技巧、科学技术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得力于“企业文化”的功能。它能把人的历史传统、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生活观念等统一于企业的共同目标之下,形成企业独特的精神面貌。

生长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汪海,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能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的一种文化。孔夫子“仁、义、礼、智、信”以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尽管是两千多年前的产物,但它源远流长,积淀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是一笔精神财富。

开拓这笔财富的价值在于将小生产社会所遵循的和谐升华到社会大生产的新伦理之中。

他想,虽然我们在70年代,全国上下批判孔老二,但是,正是那个时期,“亚洲四小龙”却打起新儒家的旗帜,把经济搞了上去。日本人更是把“齐家”的办法拿来办企业,使得一个个株式会社如同一个个大家庭般。人家现在财大气粗,趾高气扬地要“平天下”了,仅仅电器产品就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汪海想得很深、很远。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又必然要接受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洗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用科学、民主思想去改造传统文化,联系实际,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

他联系实际大胆推出的双星九九管理法,被全国企业管理协会、全国企业家协会评为全国推广的22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编纂了《双星之光》一书,全面肯定了双星的管理模式;汪海所著《市场·企业·创新》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化工部领导为此题词,标志着双星经营哲学和管理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谁先发展第三产业,谁就将把握未来

一到双星,原以为看到的会是现代化的厂门,高大的厂房。没想到一下车看到的却是足有五层楼高的仿古城门,城门上还镶嵌着“双星不夜城”五个大字。蔚为壮观的两幢32层高的商业楼,豪华漂亮。建筑别样的度假村,气势辉煌的不夜城,还有商业城、娱乐城、大吃街、桑拿浴、旱冰场、证券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这哪是鞋城?

双星城说是“鞋城”但名不副实,因为“鞋城”里竟然没有一家鞋厂,早已旧貌换了新颜。

那么,双星上哪里去做鞋呢?原来,近几年来,双星已将自己的全部生产线转移了出去,不仅先后在省内建成了青岛开发区、双星工业园和鲁中(沂蒙山)3座大规模的鞋城,在四川、福建、南京、深圳等省市也建起了生产基地,还准备上越南、巴基斯坦、非洲建厂。因此,青岛的“鞋城”实际上没有一个制鞋工人。

双星城只有150多亩地,却是寸土寸金。这里除双星集团的五大功能中心即指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资产运营中心、科贸发展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外,已全部用来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双星的一个三产产业群基地。

早在多年前,当很多企业还躺在计划经济的温床上,当很多工人还把下岗去三产视为丢人时,汪海在第三产业上就显示出他的超前意识。

1984年,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双星产生了第一批富余人员。对这些人怎么办?汪海首先想到的是将原来靠街的厂安全科办公室搬走,腾出来发展第三产业。汪海的这一决定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认为企业办三产就是不务正业,并拒绝搬家。但汪海认准双星未来的希望就是第三产业,强制厂安全科搬走。于是,双星人破墙开店,成立了一个对社会开放的劳动服务公司,尽管只有十几个人,但在青岛市中办三产的却是第一家。从此,双星的发展突破了单一制鞋的行业界限,率先闯入了第三产业领域。

以鞋为主的双星为什么要“腾笼换鸟”,大举进军第三产业?汪海说,他去过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根本就看不到工厂,全都是第三产业。因此,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将越来越有前途,这是规律。所以,放眼远望,谁发展第三产业,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到优势。

1993年,双星提出新的发展战略:西部开发,东部发展后,双星通过把生产线从青岛市区逐渐向外转移,腾出黄金地段用于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鞋业促三产,三产带鞋业,鞋业、三产齐头并进,共同构筑“大双星”的发展思路。正是这一战略性的大转折,使双星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从原来的破墙开窗小打小闹,很快进入了一个敞开大门开放经营的新时期,双星人也以此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崭新形象。

目前,双星的第三产业已涉及房地产业、证券业、保税业、娱乐业、旅游业、商业等30多个行业,三产部门也多达70个,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1995年,双星三产从业人员已达2000人,产值近2亿元。双星成为一个以鞋为主、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的企业集团。

在不久的将来,“鞋城”里还将矗立起一座综合性的双星大厦;一座酒店,一座康乐城,一座商业大厦;一个世界鞋业博览中心。许多外商也纷纷看好双星这块宝地,其中一家已捷足先登,年底将在这里建起一座大型保龄球城。到本世纪末,双星的第三产业收入将达到10多亿元以上,成为双星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回顾过去,双星人无愧无悔。双星在汪海的率领下,这个不穿军装的兵团,在市场这个不流血的战场上,已经树起了丰碑。但双星人的业绩、精神、苦乐和追求是丰富的、立体的、无限的。在说到未来的双星将是什么样的时候,汪海非常豪迈地说,假如我们的大环境好的话,未来的双星将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个产业多元化、发展名牌化、经营商社化、市场全球化的综合性集团,迈入国际化大公司行列,真正实现“世界的鞋业在中国,中国的鞋业在‘双星’的战略目标。”

未来的双星将是辉煌的、丰富的、壮丽的,因为双星人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人民日报》199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