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双星”的鞋和汪海的话

 O于有海

提起青岛双星集团公司出产的鞋,如今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这倒不光是由于它那广告词“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屡屡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被海内外消费者和经销商日见看好,声名大振。

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夕,《人民日报》用两个多月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两种方式,对24类国产名牌日用商品的全国市场进行调查,其中旅游运动鞋一类得出的结果是,在所公布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全部三项对比中,“双星”都名列第一。

无独有偶。号称“誉满全球”的美国“耐克”旅游运动鞋,大举挺进中国市场的势头受到了“双星”的威胁。以穿“耐克”为时髦的一批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国产的“双星”内在质量可以,外观形象也差不了多少,而“耐克”不过是美国的一个牌子,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由我们国内的合资企业制造的,但二者的差价却高达两倍到四倍。不论看美观,还是讲实惠,都促使人们在选购取向上发生着从“耐克”到“双星”的变化。

综合《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调查,1993年人们理想的名牌、实际购买的名牌、首选的名牌三项中,除了实际购买的一项“双星”夺魁外,其他两项的冠亚军分别被洋货“耐克”、“阿迪达斯”夺得,“双星”排位第三;及至1994年,“耐克”仅居第一项之首,“双星”在后两项中排老大,并且在第一项中升居亚军,而“耐克”在最后一项中退到第三,在第二项中名落孙山,“阿迪达斯”则在三项中都给挤出了前三名。去年类似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有关人士预计“双星”将继续领先  

更让“耐克”老板不安的是“后院起火”。“双星”在中国市场上与“耐克”抗衡,又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美国市场,总量居然猛增至1700万双。按照美国近2.6亿人口计算,平均每15个人里面就有1个在穿“双星”的鞋,被译为英文“DOUBLESTAR(达堡斯达)的“双星”在那里出名了。正是这个缘故,“耐克”的老板才一次次派员实地考察“双星”这个新的竞争对手,“双星”集团公司总裁汪海才在纽约不无自豪地向美国记者宣布:“双星”旅游运动鞋的产量在世界上居第一位,企业管理的水平也是第一流的。

对汪海的话,美国显然是认同的。去年10月,美国名人传记协会和国际名人研究所把汪海推选为“1995年世界风云人物”,说的理由就是这个“中国鞋王对当今时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全人类及其同行树立了光辉典范”。

和“双星”的鞋比起来,汪海的名气显得小一些。其实了解内情的人知道,“双星”的出名和汪海这个人密不可分。

双星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橡胶九厂,是一个只能生产老式黄色胶鞋的老大难企业,汪海19836月接班的时候百废待兴,在全国同类企业和青岛市、山东省都没有什么地位。但就是在这么个不起眼的舞台上,立志改革、善于开拓的汪海率领职工们敢为天下先,步步求发展,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戏。在这中间,海内外慕名前往“双星”的络绎不绝,参观访问者固然为这个迅速崛起的集团公司一项项改革、发展的举措所吸引,同时也对汪海那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本企业实际紧密结合而写在墙上、挂在职工嘴上的话大加赞赏;按照“双星”人的说法,汪海一句句实在、简短却富有哲理的话,恰恰是他们最近十几年发展、壮大经历的写照。

汪海说:“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这句运用频率极高的话是他接班不久就讲出来的。那个时候,社会上看不起制鞋业,本企业若干职工也自愧当“鞋匠”很难有多大作为,汪海的看法是中国人多,都要穿鞋,只要做好鞋,价格适度,天地广阔得很。话讲的道理浅显易懂,职工们心服口服,于是变畏缩为进取,抓住关键群策群力,果然把鞋的产量搞上来了。目前,“双星”淘汰了黄色胶鞋一类的老产品,以旅游运动鞋为主的多品种的鞋年产量达5000万双,比1983年的2500万双增长了一倍,国内外的其他鞋厂望尘不及。

汪海说:“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讲这句话的时间是国民经济经历了三年多治理整顿的1991月,“双星”和许多工业企业一样面临着销售难的考验。职工们觉得汪海的说法在理,便在产品的质量上下工夫,调整结构,提高档次,改进性能,还通过降低成本让“双星”鞋的价格使消费者易于承受,终于克难制胜,连连赢得了市场。统计数字显示,在鞋产量上升的同时,“双星”的产销率居高不下,去年以来都保持在99%以上的高水平上,以至于下属的不少分厂居然没有库存,接连出现客户坐等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汪海说:“愈是名牌愈要重视质量,愈是名牌愈要提高质量。”讲这句话之前,他先响亮地喊出了一个口号:“树中国人自己的商标,创中国人自己的名牌。”短短几年时问,“双星”和它的英文“DOUBLE STAR”牌子响了,所生产的鞋在国内的市场覆盖面加大,并且相继打进了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市场,驻海内外的48个销售分公司也相应地建立起来。盛名之下,汪海深感“双星”鞋质量的好坏既关系本企业的兴衰,又事关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辱,“愈要重视”、“愈要提高”的话遂应运而出。走进“双星”的生产车间,现在随时可以看到在产品质量上奖优罚劣的通报,得奖人和受罚者的名字一一公布于众。新加入到双星集团公司的大批农村工人对质量要求之严难以接受可想而知,汪海针对这种情况,又考虑到农村崇尚行善积德、讲良心的朴素传统,提出“干出最好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和“以自己的良心干好名牌”,把农民工的心思凝聚到提高质量上。

汪海说:要“居安思危,稳定发展,再展宏图”。这是“双星”1995年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说的。在过去一年内,“双星”的销售收入以39.9%的升幅达12.7亿元,实现的利税在消化了1亿元增支减收因素后仍然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这样,由汪海运筹帷幄的“双星”在12年中突变成一个辐射全国、冲向世界的综合型、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它的资产总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由1983年的1100万元跃增到14亿元,连续l0年稳坐同行业头把交椅。奇怪的是,汪海并没有为自己的辉煌陶醉,反而在今年3月初集团公司的干部大会上历数“名牌背后潜藏的隐患”,强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双星’名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双星’事业的命运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

近乎耸人听闻的话,记者前往采访时有了真切的体会。汪海和他的同事们觉察到,“双星”有些干部、职工满足于名牌,骄傲了,可实际上“双星”高附加值、能够争雄世界市场的鞋还不多,迅速扩大的企业规模亟待解决堵塞内部在质量、销售、劳动、成本、资金等管理上的漏洞,而海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警醒他们逆水行舟,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更上一层。“双星”人眼下正在这么干。“名牌不是终身制”的意识在干部、职工中加强,大家在“名牌为我增光,我为名牌增辉”的共同信念下层层分解集团公司的奋斗目标,个人承担经济技术的各项职责。据总裁汪海介绍,只是变财务人员算账为分级切块管理、众人当家理财一条,全集团公司今年前5个月就在鞋产量增加25.3%的情况下,资金占用率下降3.4%,总共节省了6000万元。

看得出来,汪海的话是切合实际、审时度势的,“双星”充满活力,且追求永无止境。我们注意到,接踵而至的参观者,包括海外的企业家,为“双星”改革的业绩惊叹,也把汪海的话认认真真地记在本上,细心琢磨。这些人或许并没有都看到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去年撰写的文章《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益实践》,但他们想必会同意文章里的论断:“双星”集团公司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成功典型。

  汪海的话摘录

本刊编者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要继承和发展的时候,指出老祖宗不能丢,又要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看过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汪海总裁讲的话,人们都很自然地联想到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汪海的话是从企业改革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富有个性和特色,却又符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区别在于,他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把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本企业的干部、职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本刊给读者摘录其中的一部分,计36条,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双星”的成功之路,对那些努力继承、创新而不满足于只是机械地传达、贯彻上级指示的干部来说不是无益的。

○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

○只有没管好的企业,没有管不好的企业。

○无情的纪律、有情的领导。

○两眼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爱厂如爱家,理厂如理家。

○全员转向市场,人人关心质量。

○不关心质量的厂长不是好厂长,不关心质量的车间主任不是好车间主任,不关心质量的工人不是好工人。

○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双星增辉。

○树中国人自己的商标,创中国人自己的名牌。

○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是最好的爱国行动。

○靠智慧、靠拼搏、靠勤劳先富起来。

○对质量问题不能放过,对质量问题不能讲情,对质量问题不能原谅。

○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

○市场靠预测,预测靠信息,信息靠群众,群众靠决策。

○全员转向市场,全员参与竞争,内部市场、外部市场形成一个市场。

○下海进市场,出海闯市场,上山(山区农村)争市场。

○用名牌创效益、用智慧去经营、用商标进行覆盖。

○创名牌、干名牌、当名厂。

○创国际名牌,当世界名厂,做双星名人。

○愈是名牌愈要重视质量,愈是名牌愈要提高质量。

○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原子弹”,名牌是双星员工的“金饭碗”。

○质量是名牌的基础,素质是质量的保证。

○价格的竞争是暂时的,质量的竞争是永恒的。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名牌,中国人躺着不比别人短,站着不比别人矮。

○名牌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

○名牌为我增光,我为名牌增辉。

○干出好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

○正确对待形势,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找问题;正确对待成绩,越是成绩大的时候,越要找不足;正确对待自己,越是领导表扬的时候,越要找差距。

○居安思危,稳定发展,再展宏图。

○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自己给自己加压力。

○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市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

○取千家之长补我之短,借四海之力兴我双星。

○不断借鉴,不断渗透,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没有名牌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没有觉悟的员工是  没有出息的员工。

    (《半月谈》19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