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双星能民营吗?

 O谢湘宁

“鞋业巨人迈步西南,双星光芒照亮巴蜀”

今年925日,成都市的几家主要报纸上同时登出以这句豪迈口号打眼的广告,宣告制鞋龙头企业双星集团经营重点大迁徙,从沂蒙山挥师南下,进军大西南广阔市场。紧接广告宣传势头之后,亲赴成都的双星总裁汪海又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双星连锁店开业和成都红旗橡胶厂租赁车间开工两个仪式,不但请来了市领导,还招来了一批批的记者。记者们追着汪海问:“双星用租赁形式与红旗厂合作是不是想配合十五大?”这一问,问出了汪海一番夹叙夹议,问出了一道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考题。

汪海说,你们别看双星这么火,说垮,一个季度就能垮下来,致命点就在产品的更新换代。如果一个季度就生产一个品种,一卖不出去,资金一压死,完了。若以10万双鞋的生产规模,若生产一个品种,必死无疑。若生产5个品种,就好一点,10个就更好一点。越多越好。一句话,必须跟市场。跟得紧,就活跟不紧,就活不了。要跟得紧,就必须有一个能紧跟市场的机制。我累也累在这里。

汪海果然一脸倦意。他透露说,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到企业所有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而双星早在几年前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目前他正在考虑能否用双星多年积累的自有资金把双星总股本中占68%6800万股国有股全部或者部分买下来,由双星支配。他明确表示双星有这个实力。这样,双星就将从国有企业变成双星人自己的企业,一个民营企业。

记者瞪大眼睛,都问双星这么火汪总裁你干嘛想民营呀?

不是我想民营,是发展到这一步了。汪海说,从哲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要不断改革,才能前进。双星从1984年“下海”,建立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但这套机制现在已经过时了。要继续前进,就必须选择新的机制。

记者问,怎么个过时法儿?

汪海说,首先,双星现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内部已经产生了懒惰。许多人觉得,即使什么都不干了,光吃双星这块牌子也能过得不错。反正集团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真垮了也是垮共产党的。如果没有什么办法,就会懒惰下去,就要倒退。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就是能人问题。我们双星的能人,他们的能力和干劲不比个体户差,可收入相距太大。人,追求的就是名和利,你不能否认这是人类发展的两个动力。你这个机制要是不能满足这两个东西,肯定长不了,因为它违背人性嘛!你们看看这两口子,家也不顾了,孩子也不管了,一个在济南公司坐镇,一个是开发大西南的功臣,本世纪末光他俩完成五六个亿的销售额没问题,可他们自己能得到些什么?钱发多一点就有人查了。她,7年累计给双星挣了1200万,可我不能多奖她,奖了一部车,也就30万,还偷偷摸摸的。不然,不但一封信招来一通查,就是她周围的人也得“吃”了她。反过来说,如果长期不让他们多劳多得,不让给共产党干的能人在收入上超过个体户,他们现在能冲着我汪海干,能长期这样干吗?结果,想干的都跑了,不想干的留下来懒惰。咱们非得让能人都跑到国外,跑去干个体户吗?这样的机制还能使双星发展吗?记者明白了,汪海考虑双星民营的动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想改变人们的懒惰心态,二是想让为国有企业付出心血的能人们真正“人”有所值。换句话说,双星这样一个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色的国有企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仍摆脱不了这样的弊病——奖不了勤罚不了懒。选择民营的企业机制,为的是再次激励出双星的活力。

这多少有点出乎记者的意料。因为自十五大之后,人们为之雀跃的似乎是因为那些经营困难、活不下去的中小国有企业有了民营的出路,而眼前欲走民营之路的却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国有企业。难道双星已完成了国有企业的使命?

记者继而想到一个很重大也很实际的问题:

双星能民营吗?

双星实际上脱胎于私营企业。解放后,1956年收为国有,变成“青岛橡胶九厂”。双星最辉煌的当算从1984年在同行业中率先“下海”开始。到今天,双星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已连续13年居同行业之首,国有资产总额从2000万元(1984年核算,据说当时还算“冒”了)增长到199616.8亿元。这相当于双星已经使国家的一个“青岛橡胶九厂”变成了84个“青岛橡胶九厂”。在这13年当中,双星共向国家上交利税3.4亿元,光1996年就创利税1.6亿元,等于仅这一年就创造了8个“青岛橡胶九厂”。而这13年当中国家没有再向在市场中苦苦挣扎的双星投入一分钱。国家一年就用一个果子换回了8个果子。然而国家要用这2000万元赚到什么时候?赚多少果子才算赚够?双星人现在想跟国家商量一下,一年就给了您8个果子了,以后第9个果子留给咱行不行?咱干了一辈子了,让咱也有点“资产”行不行?您国家应该承认哪部分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您国家应该把我们创造出来的那部分利留给我们一点。

双星的探索也许在目前还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目前摆在众多国有企业面前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靠着国家活下去,而不是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如何跟国家“明算账”。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双星这样一个已在市场中发展很好的企业,它所为之苦恼,为之耿耿于怀的问题恰恰是众多国有企业为之苦恼,为之耿耿于怀的问题,即还是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问题。双星人争的既是一个理儿,也是一个利。用汪海的话说,“名”和“利”实际上还是产权问题。明确产权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看我干得好不好,看我能得到什么。这使我们再次坚信,解决产权问题不仅是为了亏损企业生存的一个权宜之计,而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早晚不解决,早晚是问题,好坏不解决,好坏都成问题。

也许人们从感情上还一时接受不了双星跟国家“明算账”甚至“闹分家”。没有伟大的党能有你们双星辉煌的今天?党给了你汪海那么多荣誉,让你出人头地,你干嘛不干脆“无私奉献”到底?但冷静地想一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什么东西能比明确产权更首要?产权不明,全国一笔糊涂账,还谈什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那么,双星人的要求符合不符合十五大精神呢?

十五大报告中提到,国家按投入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而当年国家对双星的投入哪怕就算是2000万元,现在在双星中也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显然不会是现在68%的控股股份。双星人在13年中国家没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双星”这个被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以18 6亿元的品牌价值评为1996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的无形资产。现在双星人对这一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丰厚效益提出了自己的那一份应得。这难道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企业身份决定于投资者的身份。国家犯不上什么都投资。而是把有限资金投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上。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在13年中没有再给非国家经济命脉的制鞋企业双星投资做得是对的。而双星在出色地完成国有资产的增值任务后欲扩大自己的股份,缩小国有股,明确产权,以使企业更快地发展做得也不错。十五大报告中对此都有明确的表述:“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星目前的难题是十五大精神尚未变成全社会的一种健全的机制。这对于一向“敢为天下先”的双星人来说,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据汪海介绍,这次用租赁形式与成都红旗橡胶厂合作,实际上就采用了民营的方式:以每年70万元租赁费租赁红旗厂一车间,为双星配套生产。这钱双星却不拿,而是由双星注册的另一股份合作制公司出。而这一股份合作公司的股东们恰恰以红旗厂的干部职工为主。这种民营机制试运行一年以来,不仅遏制了红旗厂数年亏损,而且使其各项指标全线上升,目前产品供不应求。而双星的产品也迅速地蔓延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中国化工报》1997.10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