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理论创新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文化是企业的魂

——论汪海的管理思想

在汪海率领双星成长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双星文化。2007年元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与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汪海关于将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文化用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在双星的发展过程中,汪海创造的双星文化功不可没。在汪海初掌双星时,双星已濒临倒闭。在没有国家政策优惠的情况下,汪海带领双星人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创造出了独特的双星市场理论,“上山、下乡、出城”,双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游刃有余。汪海的精神、管理思想、管理文化对双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双星文化就是双星的魂。

一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精神、企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现阶段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高屋建瓴,规范企业及员工的行为,统一员工的思想,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企业奔向目标。像汪海提出的“ABW理论”,无形中给双星人制定了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与行动目标:勇当老A,敢为天下先,勤勤恳恳,努力拼搏,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双星文化的指引下,双星人“上山、下乡”,敢于向国际市场叫板,将双星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形成了“每天都是五八年”、热火朝天干事业的壮观场面。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高速度、快节奏、信息化的阶段,产品及技术的优势很快被模仿和超越,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越来越大。这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资本和文化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满足当代人无穷尽的心理、文化需求,适应快速而激烈的竞争。“市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发挥团队的优势,激发团队中每个人的潜力与积极性。但团队靠什么来凝聚呢?靠企业家的精神感召力,靠企业文化。阿里巴巴的马云曾说过:任何人都不可能挖走我的团队,这就好像一个习惯了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在其他地方是生存不下去的。汪海在塑造双星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文化引入管理过程中,提出了“在家当孝星,在企业当明星”的口号。双星的员工深刻认识到只有双星发展了,个人才可能得到发展,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双星发展,个人发财”。既然自己的一切是双星给予的,自己的将来也依靠双星的发展,就要忠于双星,对双星“尽孝”。双星的每一位员工都把双星当做自己的家,把双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自发、自觉、主动地为公司的发展着想。参观者在双星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车间的墙角处总是倒放着一些空胶桶。原来,这是工人们把用完的胶桶倒置在盆上,让残留的胶一滴滴慢慢地流进盆里去,以便充分利用。就这样一“滴”,一个车间一个月至少也能“滴”出好几百块钱。

二“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价值,企业只有将产品销售出去赚取足够的利润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观,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归宿。这种经营观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强调了市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这一重要观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对我国企业的经营方式是一种重大的挑战。它迫使企业的经营由以政府计划、指令为中心转向以市场销售为中心,把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工作的标准,必须一只眼睛盯着管理,一只眼睛盯着市场。在这种历史性变迁面前,双星人并没有坐等“红头文件”,而是在汪海的带领下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青岛橡胶九厂产品积压、资金短缺、无钱发工资的困境迫使双星人由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走向了市场经济的自产自销,对市场经济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总结出了“跟着市场走,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等独特的双星市场理论。随后双星人又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进程,在沂蒙山老区建立了鲁中、瀚海两大鞋城,同时与兄弟公司合作实行股份制,变“产地销”为“销地产”,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使母体行业逐步形成了“大双星”的战略格局,巩固了双星在中国制鞋行业的龙头地位。在双星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双星人“全员面向市场,人人参与竞争”,促进了双星集团的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际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和心理需求则越来越强烈。面对这种形势,汪海适时提出了“产品+感情=市场”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双星集团在汪海的带领下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从专业技术角度加强双星鞋的文化内涵。为了开阔设计人员的眼界,双星集团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千余次。20005月双星聘请“奥林匹克画家”查尔斯·比利奇先生出任双星“产品设计开发国际顾问”。新开发出的双星鞋美观、大方、新潮、个性,从产品角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②从包装角度改善双星鞋的外观形象,赋予双星鞋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老人健身鞋”鞋盒图案是寿星图,而“好爸爸”鞋、“好妈妈”鞋鞋盒图案是一对相拥相携的白发老人,体现出人们尊老、爱老和祝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心理。③参加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体现双星品牌的亲情化形象。④开展200%服务活动。大建形象店,提升双星的产品档次形象;推出微笑服务;在新建的大型连锁店内配备电视、书报架、饮水机、按摩坐椅等,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能享受到温馨休闲的环境。通过开展亲情营销,双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加速了双星品牌的发展、壮大。

三  “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原子弹”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一国拥有的名牌数量是该国经济实力的最好体现。基于这一点,同时吸收韩国制鞋业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土崩瓦解的教训,汪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指出,创名牌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政治,创名牌就是最好的爱企业、爱岗位,还是最好的爱国家、爱民族,将创名牌与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汪海指出“名牌没有终身制”,提出双星人要时刻守护自己创建的品牌,“用做人的标准对待品牌,用自己的良心做好品牌”。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传媒无孔不入,企业在精神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自己多年辛苦创建的品牌形象瞬间倒塌,远有南京冠生园陈馅儿月饼事件,近有三鹿“奶粉门”事件。“名牌无终身,管理无句号”,管理上的一点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双星品牌的倒塌。1999年《中国经营报》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退休工人投诉贵阳双星总裁汪海写信公开致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贵阳一位老人在双星连锁店换鞋时遇到了不友好的服务,于是给汪海写了一封信投诉这件事情。汪海提出对这件事严肃处理,同时在电视上公开道歉。针对这件事,汪海提出“用优秀的素质创出品牌,用过硬的素质去干品牌,用坚强的素质去保护品牌”。

四  “打响商战中创新的人民战争”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家有雄心的企业都会在创新与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基于创新的重要作用,大企业集团都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或高薪聘请知识、技术骨干,或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1989年双星工业园落户青岛,20064月双星鞋与服装研发生产中心落户贵州金阳科技产业园。在创新问题上汪海认为“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事,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在双星要形成“人人关心科技”的“全员创新”氛围。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在企业竞争中必须发挥团队优势,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每位员工的潜力。但是企业家如何管理才能达到激励的理想效果呢?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企业实行的管理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一类是激励因素。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在有关的因素,比如工作的挑战性、丰富性、重要性及发展前景,而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比如工资、工作条件、监督管理、人际关系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必须调动人们的成就感、荣誉感,使工作富有挑战性。汪海提出的“全员创新”,其核心就是鼓励每个员工成为创新的主体,将他们大脑中蕴藏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在双星,几乎每台机器旁边都有一个卡片,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艺、这个工艺发明人是谁,也就是说,在整个双星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每一个员工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一位员工都是双星的企业英雄,都将被双星人永远铭记在心。

双星发展的每一步都打上了创新的烙印。汪海说过,企业中除了质量外什么都可以改革,这和韩国三星集团李秉熙的创新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秉熙曾说:“创新——除了老婆不变,什么都要变。”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使双星人时刻保持创新的激情,走在市场前面,创造了多个第一。      

五  “管理以人为本”

汪海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兴利”的观点,也就是在双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广大员工富裕起来,即“企业要壮大,牌子要发展,我们的员工要能够买得起车子和房子”。针对农民工多的情况汪海又提出“双星没有农民工”、“人人都是双星的主人”,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从物质方面到精神方面促进员工的发展。双星人认为,企业的成功,不全在于资金、管理、技术,而在于怎样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汪海经常说:  “要把打工妹、打工仔变成双星‘主人’,要让打工妹、打工仔认识到不是在为双星打工,而是为‘自己干’。不光让他们打工,还要培养他们当领导,把有本事的人提起来,为他们成才创造良好的空间。”从1995年始,双星每年都要举办“人才培训班”,系统地讲授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及专业技术课程,提高员工的素质,真正做到了“管理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管理思潮,其核心是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激发人的潜力,促进个人和企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人本管理认为,一方面,企业即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因此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励,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为了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汪海提出的“管理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思想就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

一些研究美国社会制度的社会学家认为,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够焕发出无穷活力就是因为美国的社会有两大基石:宪政精神和个性、人文精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套有活力的制度既要有严格的纪律性又要促进人的发展,这样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不会导致组织及个人发展偏离方向,既注重制度又注重人性。汪海所说的“无情纪律,有情领导”,就是在企业实行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同时狠抓管理制度。

六  “产品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①生理的需要,指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包括衣、食、住、用、行、医等。这是最低层次、最基本的需要,这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其他需要不会发生作用。②安全的需要,主要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生活和工作环境安全等的追求,以期生活有保障。③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与亲人、朋友、同事等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一种成为某一团体一员的归属感,希望被人关注、称赞、接纳、爱护、支持等。④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尊重需要,即自尊、自律、自主;二是外在的尊重需要,如地位、认可、荣誉、威望等。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努力促使个人成长,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出最大的成就,实现人生的理想。马斯洛指出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基础,人的行为都是由这五种需要激发的,要达到激励的效应必须满足人们的主导需要。

针对生理的需要,汪海提出“用好钱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满足员工的生存需要提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这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比较贫困的情况下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鉴于物质需求的重大作用,汪海又指出“企业要壮大,牌子要发展,我们的员工要能够买得起车子和房子”。随着双星战略的转移,面对员工构成成分的变化,汪海适时提出了“双星没有农民工”、“人人都是双星的主人”。汪海经常说:“要把打工妹、打工仔变成双星‘主人’,要让打工妹、打工仔认识到不是在为双星打工,而是为‘自己干’。不光让他们打工,还要培养他们当领导,把有本事的人提起来,为他们成才创造良好的空间。”这些政策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紧密团结在双星周围,自觉把双星当做自己的家,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热情、才智奉献给双星。

汪海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将佛学思想中的“行善积德”观念引入员工的管理,提出“干好产品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用自己的良心做好品牌”等政策。这是与当时的实践相适应的、带有浓厚的中国乡土气息的管理创新。双星在产业转移之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员工思想层次比较低。当时双星的工人大多是周围落后地区的农民打工者,对他们讲授诸如质量管理等理论显然不适合,于是汪海针对当时农民的思想状态提出了“行善积德”的观点。

当时农民的思想状态有什么特点呢?汪海认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也就是一个人一旦做错了事情将面对强烈的言论指责,他在乡村将无颜生存下去,也就是所说的“无颜见乡亲父老”。另一个是朴素的“良心观”。在中国的乡村中很重视良心的作用,做事情都是要想想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遗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因此,汪海提出要用良心来生产产品,要抱着“行善积德”的心理来对待经由自己双手生产的产品。汪海不但提倡“良心观”,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引入管理之中。可以说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始终贯穿着忠孝思想的教育,忠孝思想已经深深地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一个不忠不孝之人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汪海将这种思想引入双星文化,提出“在家当孝星,在企业当明星”,在双星形成一种忠于双星、甘于为双星作奉献的思想认识。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伟大的复兴阶段,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为振兴民族而努力。汪海提出每个民族企业家都要以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要爱国,有民族气节,有民族责任感。结合双星的实际情猊汪海提出“创名牌就是最大的爱国,为名牌增光添彩就是最大的爱岗”,用伟大的爱国精神统领、感召员工,以民族精神来激励员工。正是以民族精神和创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来凝聚感召人,在双星才营造了一种“为企业干就是为自己干”的、争分夺秒的、“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企业始终处于热火朝天、蒸蒸日上的发展之中。

七  “产量是钱,质量是命,双星人要钱更要命”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品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千形象,万形象,产品质量是第一形象,质量形象树不好一切形象等于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不惜牺牲资产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同时向市场传达公司的质量观。1980年万向集团把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全厂员工半年没发奖金。20世纪80年代双星进入市场之初,就开始向员工灌输质量意识,如火烧不合格产品、举办质量曝光会、消费者座谈会等,使员工认识到“产量是钱,质量是命,双星人要钱更要命”。他们教育员工“好产品是干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并拉开了向“无缺陷”产品目标进军的序幕;坚持质量竞赛活动,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国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普·克劳斯比在1961年提出质量管理的“零缺陷”观念。所谓“零缺陷”,其内涵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他明确指出,“零缺陷”是“质量绩效的唯一工作标准”,并反复强调:“改善质量的基础,在于使每个人都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斯比尖锐地指出:“真正浪费财力、人力以及精力的恰恰是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原因就是没能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所以为了避免时间、精力和金钱方面的浪费就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制度,确保“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为了达到产品“零缺陷”,双星建立了一整套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一条龙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将职工的利益与工作质量挂钩,提出“谁出不合格产品,谁出钱买走”,使双星实现了“无缺陷管理、零质量损失”的高标准,产品合格率达到99. 99%的高水平。2001年,双星的内部质量管理继续向精细化发展。他们在以前跟踪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分段管理法,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具体地说就是在每一条流水线上划分出不同的生产段,以醒目的图片做标志,并选出段长负责掌握工序之间的连接,对本段位内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协调、及时解决,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流水线上出现的积压或空当儿现象,使生产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细化和提高。

为了从源头上把握产品质量,双星提出“名牌产品要有名牌配套,名牌产品要用名牌原材料”,对公司所采购的各种原材料严格检验。为此,双星建立了国家级检测中心。双星还以传统的“行善积德”文化对待供应商,认为善待供应商就是善待自己;提高或者保证产品质量,必须善待供应商;损害或者剥夺供应商的利益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双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上游供应商进行培训、指导,使双星的配套厂成为双星的“核心工厂”。供应商的进步促进了原材料品质的提高,进一步确保了双星产品的“零缺陷”。

八  “敢为天下先,争创第一流”

一个伟大的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生产出的高质量产品,至少还有以下三方面的贡献:①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以诺基亚发展为例,诺基亚1865年成立于芬兰北部的一条小河边。之后当地人用诺基亚这个词特指当时正欣欣向荣的整个工业区。为了表彰当地最大的工业设施和雇主,1937年芬兰政府决定将诺基亚所在的城镇改名为诺基亚镇。1977年,诺基亚镇又升格为诺基亚市。时至今日,诺基亚成了芬兰的骄傲。②提高员工的素质。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创造优秀的企业,同样优秀的企业可以培养优秀的员工。20世纪70年代企业文化学兴起后,管理者开始将员工作为“整体人”看待。整体人的含义是指员工不仅是公司的员工,还是社会上的一员,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八小时之内”,还要关心员工的“八小时之外”。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关心员工的产量,而且要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素质。比如体现远大集团价值观的《远大宣言》、《七分钟读懂远大》都可以说从人品、素质方面对员工提出了要求。远大的制度几乎覆盖了员工的每一项活动,大到工作准则,小到衣食住行,比如远大规定员工不抽烟、只喝24度以下的酒水、每天刷牙2次且每次不少于5分钟等。优秀的公司不仅向社会输出优质的产品,还向社会输出优秀的人才。③优秀公司的管理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发扬与创新。优秀的企业家都是哲学家,他们从思想的高度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明并有所创新。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优秀企业,我们要深刻挖掘其管理文化的内涵,对其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和推广,启发广大企业家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和发展。对双星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1.企业家要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的责任感

民族精神是鼓舞人们奋斗的原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产品无国界,但企业家有国界,新时代赋予了民族企业家振兴民族经济的重任。汪海,作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新时代的“三民”观,即“振奋民族精神,创造民族品牌,培育民族企业家队伍”,以此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民族经济。同时,汪海将爱国精神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在市场商战中,发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工业,创造民族品牌就是最大的爱国,就是最好的体现民族精神”。汪海不仅用民族精神和创民族品牌统领双星的发展,还在双星度假村的山坡上竖立了岳飞、戚继光、林则徐、杨靖宇等民族英雄的塑像,因为在市场商战中,民族企业家就是当代的民族英雄……这都体现了汪海的民族气节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决心,这是民族企业家创造民族品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2.“敢为天下先,争创第一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因为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同时要有当老A的目标与决心,要有向国际市场叫板的勇气。就像汪海说的:“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要敢为天下先,勇于争一流,不但要当中国的第一,还要做国际老大,我们不仅要抢占先机,占领中国大市场,更要在世界市场争第一,我们站着不比别人矮,躺着不比别人短,为什么在全球不能做老A?

3.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

由于中国企业发展史较短,我们还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思想,重引进而轻原创,但引进来的西方管理思想存在“水土不服”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思想这一命题被提到国人面前。这需要我们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弃其糟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的管理理念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将会对我们的企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方面双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重视的成果,比如将佛学思想中的“行善积德”观念引入员工管理,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凝聚员工,提出“创民族品牌就是最大的爱国”,以及汪海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ABW”理论,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一定能创造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

(撰稿: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