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理论创新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知识是基础

——论汪海的学习思想

关于知识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哲人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不论是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还是柏拉图说的“知识是精神食粮”,再到市场经济下人们普遍认同的“知识就是财富”的观点,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对知识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汪海认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强大的推动力是人的知识、人的聪明才智和人本身的素质。“知识是基础”是汪海对知识作用的高度概括。汪海高度重视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思想。

一 知识的概念

知识到底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体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套文化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以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不同分类方法,构成了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知识可分为:理论的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实践的知识(伦理、政治、经济和修辞学)和创造的知识(诗学)。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的知识: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①知道是什么(Know-What) -关于事实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Know-Why) -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③知道怎么做( 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④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 -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四种类型的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报纸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所知超过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二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我们这个时代,知识越来越融入了“经济”的世界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是近年来的事,其主要标志是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微软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市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其他行业的500家世界最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人类经济时代可划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关注的是经验积累,强调的是向过去学习;工业经济时代则关注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的是向现在学习;知识经济时代则更加关注理性的指导,强调的是向未来学习。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只有不断地吸收、处理外界信息,调整生存和发展理念,培养应变能力,强化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三  人人关心科技,人人参与科技

企业要想生存下去不但要学习,还要进行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主要靠关键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通过许可、转让方式,把生产委托给关联企业或合作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厂房、设备、职工来实现。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

汪海认为,传统理论中的发展经济的两个因素,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改变了。除这两个因素外,现代经济活动中最强大的推动力是人的知识、人的聪明才智和人本身的素质。而人的知识和人的才智都来源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因此,凡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都会把培育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双星假如不在培育人才上下工夫,是不能走到今天的。

管理者还必须提供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环境,留住他们,并且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汪海及双星集团很早就意识到知识、人才和创新的作用,大力引进高级科研人才,采用灵活的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无论是科研人员、领导干部还是一线职工,只要有科研成果、创新,并创造了效益,都给予重奖。同时双星还在全体员工中实施科技战略,提出“人人参与、全员科技”的技术改革思想。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为双星集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双星集团正是因为成功运用了知识管理,使双星有了“人人关心科技,人人参与科技;科技是全员的、全方位的”的全员科技意识。

企业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企业的知识进行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既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包括宏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还包括源于前面两者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可以称作是企业纯知识管理,指对企业中知识本身或者说“纯知识”的创造、吸收、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传播、共享、转移、创新与应用的管理。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可以看做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向前延伸、发展与升华。企业知识资本是将企业中包括知识本身在内的整个知识资源作为商业买卖的对象,并将其资本化,从而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知识资本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的忠诚,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企业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和整个知识资源。

知识管理是发现并利用组织中的智力资源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组织中的人的智力。知识管理是开发、分配并投资于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人们的专长、技术、智慧和关系。知识管理者着重发现人力资本,协调人们之间的合作,激励人们产生创意,并带领人们创新。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知识管理在新的经济时期之所以必然出现并且广泛兴起的直接驱动力。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在企业生产率提高和财富增长中的日益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全面和充分的开发以及有效的利用,将企业创新的根本力量——知识看做企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体系而加以全面和综合的管理。知识管理是对包括信息在内的企业所有的知识实施全面的管理,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统筹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致力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四  创建“学习型企业”

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某一外在的手段和形式,要想获得知识,必须通过一定方式的学习。人们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来获得知识,如学校或培训等。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来获得知识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对于那些“如何去做”的知识——这类知识在企业管理中尤其重要,是无法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来获得的。这些知识是要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培训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得的。

对于如何学习,汪海强调,是人才,一般都有强烈的自学意识。无论是进大学学习还是一次次参加培训,这只是外在的强化教育。很多人总是抱怨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学习,这都是给自己找借口。凡是爱学习、会学习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学到东西。而且不光是靠书本,就像古人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汪海学习思想中对知识的获取途径是:通过学校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通过干中学、对职工进行培训学习,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市场中学习,从理论中学习,从国家宏观政策中学习等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

1.从书本中学习知识

书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传递经验的物质载体,是储存人类代代相传智慧的宝库。书本知识容量大,内容丰富,相对稳定,许多已经固定或成型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从书本中学到。  

学校的正规教育是学习书本知识,掌握理论和方法的重要途径。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会有世界一流的国家。这句话说明了学校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都把培育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汪海意识到制约中国制鞋业制造水平的关键是缺乏一批优秀的制鞋专业人才,于是他开始呼吁创建培养高级制鞋人才院校。但是,当时中国的教育界忙于高考、成教等的普及,很多人的脑子里对创办这样的专业学校没有概念,汪海的热心呼吁没有得到回应。

1992年,汪海在美国遇到一位以色列富商。这位以色列富商对双星鞋特别感兴趣,当汪海试探着与这位以色列富商商量能不能共同投资在中国办一所鞋业大学时,这位以色列富商非常客气地回绝了。尽管遭到了拒绝,但并没有磨灭汪海办学的热情,反而使他感到办一所中国鞋业学院刻不容缓。  

制鞋工艺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橡胶、化工、纺织、机械等多门专业技术,又涉及生理科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没有一所专门大学是很难将中国的制鞋工业搞上去的。当时,中国对教育的宏观控制还是很严的,企业无权参与高等教育。汪海与我国台湾、韩国的同行商讨共同办学,也未能达成共识。这些老板只关心双星鞋怎样在本地销售,对眼前见不到效益的鞋业学院根本不感兴趣。大路走不通就走小路,汪海决定先在企业内部尝试办学。1995年,双星集团在沂蒙山鲁中公司创办了双星制鞋技术学校。刚刚从部队复员的200名优秀士兵成了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员。

1997年,汪海遇到了青岛大学校长。这位校长也深深感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大学要想培养市场所欢迎的优秀人才,必须与企业联姻。他亲眼看到美国哈佛大学校园周围是非常壮观的工业园区,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将学子们“孵化”成科研、经营管理的高手。汪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鞋业大学的想法,与青岛大学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两人马上作出决定,双星集团与青岛大学联合筹建鞋业工程学院。当年,鞋业工程学院招收了30名本科生,基础课教学由青岛大学的师资来承担,专业课由双星的高级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承担。双星还专门从我国台湾、韩国邀请著名制鞋专家来授课。从2001年至今,已有几百名毕业生从双星鞋业工程学院毕业,这所鞋业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制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目前,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的教育与市场的需求脱节。企业要想发展,人是关键的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也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但由于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各企业都需要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人才。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办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学校负责基础课的教育,发挥了学校的教学优势;企业负责专业课的教学也同样发挥了企业的技术优势。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很好的工作经验,使学校、企业、市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通过“干中学”学习知识

“干中学”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罗提出的一个人力资本的理论,即除学校正规教育外,知识也会在实际生活与实践中逐步积累。“干中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的获取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瞬息万变,知识和技能淘汰速度的加快,专门的职业教育可能根本无法跟上市场的节拍。

“干中学”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是指掌握了某种特殊技能.而且指具有对事业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上,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表现就是能力的外化。汪海要求每个工人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创新。

双星集团对职工的创新根据创造的效益的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并张榜公布。这提高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几乎是人人参与创新,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汪海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高等学校教育,他是在“干中学”中不断地获得新知、不断地开拓创新,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是通过企业家不断学习逐步形成的,是要进行“终身学习的”。双星集团在汪海的学习思想指引下已成为“学习型企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企业。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下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人力资本是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本,并且是企业中最核心的能动因素,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性因素。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远高于对其他项目的投资,一流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视智力投资的企业,双星集团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知识的使用与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后者又依赖于组织中个体学习的力量。面对知识和信息的迅速膨胀,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终身地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双星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创办了各种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管理、经营和科技人才。从这个培训班出来的学生现在有的已做到了双星的副总裁。双星每年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轮训。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外,更多的是扩展人生观的教育。汪海认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太单一,知识面不能太狭窄。管理和经营人员不光要懂管理、懂经营,还必须有人文科学的素养。科技人才也不能老钻在纯技术的科目中成为一名专才,必须要有广泛的兴趣,要向社会这个大学校学习,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说用社会的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使自己成为一个头脑清醒、有觉悟、有多方面知识和才华的人。

3.从传统文化中学习知识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管理理论进行创新,这是汪海学习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这个有中国特色就必然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它而不要改变它。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变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管理时尚。许多企业的确需要改变其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但是,德鲁克认为,改变企业的某些不良行为,似乎与改变一种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他的观点是,传统文化可以保持,而通过具体行为方式的改革,即可改变不良习惯。“干出最好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就是汪海对原国有企业内对产品质量不重视的改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企业管理文化的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企业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和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双星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运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并对企业管理理论进行创新的学习思想是双星集团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汪海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诚信”请进了企业管理中。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是调整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相关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双星集团的企业道德标准就是“诚信经营”。汪海说:“诚信是一种勇气,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每个双星职工都要结合市场、结合管理,将诚信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做到‘诚信在机台、诚信在岗位、诚信在每一天’。’

“做诚信人、讲诚信话、办诚信事”是汪海对诚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又一精练总结。汪海及双星人在诚信营销、质量诚信等方面的故事比比皆是。   

19971230日,在青岛双星集团工业园鞋城,汪海亲手点燃了一堆熊熊烈火,价值10万元的稍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被付之一炬。这把火是双星人用实际行动再一次向人们彰显对产品质量诚信的承诺。“干出最好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是汪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来的法宝,在市场经济中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4.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无疑是对实践作用的最大肯定。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市场实践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技术的进步,新产品的推出,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这些都是在市场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汪海的名言“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就是在当年偷偷闯市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市场实践活动,汪海认识了市场,认识了工厂的产品。于是,汪海很快便组建了新产品开发部,领导技术人员设计、开发新产品。

有一次在沂蒙山区的山路上,汪海看到路旁一位推车的老农民穿的鞋子自己没见过,就下车走到他跟前问道:“大爷,你脚上穿的这叫啥鞋?”老农回答说:“这不叫啥鞋,是俺自己做的,鞋底用的是汽车轮胎。山区沙石多,从商店里买的胶鞋,穿不到3个月就透底了,还是这家伙耐穿。”回到厂里,汪海就组织设计人员开会。他说:  “中国农民将近1/3生活在山区,咱要为他们服务,占住这个市场。”很快双星集团就开发出一种适应山区道路、耐磨的牛筋底鞋,叫做开山鞋。这种鞋投放市场后,满足了山区农民的需要,也给双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市场实践活动给双星带来的知识,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不出来的,这些知识都需要在市场实践中磨炼才能得到的。这些知识表面上同市场实践关系不大,但实际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是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以及生产鞋的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学得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别的企业无论如何也学不到的。

5.从理论中学习知识

汪海非常注重对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市场基本理论的学习,汪海的市场理念也得到了升华。汪海根据市场理论提出了资金管理也要进入市场的管理理念。汪海认为,产品是市场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只有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产品才能更好地进入市场。市场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管理,只有把资金管好用活了,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汪海回顾了过去只抓生产,不过问资金管理,以至于出现工厂库存加大以及经营公司没有很好地预测市场就盲目下订单,造成产品积压的教训,提出了要用资金调控生产,让市场指挥工厂。

双星资金管理新体制把用好钱和激励好员工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资金管理上做到“三定”、“三化”。“三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实行定量(限制一定用量从而杜绝浪费)、定时(限定储存时间,避免占用过大资金)、定钱(限定费用金额)。“三化”是把资金管理深化到原材料的源头及工厂的每一个部分,深化到日清、日结、日算;细化到车间、工段、班组、机台;量化到每人、每时、每岗,“三产”行业要量化到每位服务员,经销公司要量化到连锁店及每位营业员。这种用最少的钱,产出最大经济效益的方法,使双星根据市场的需要停止某种产品时没有半成品积压;在市场需要生产新品种时,又能及时上线生产,使工厂真正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将市场风险降到了最低。

汪海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中找到了灵感,在双星集团中推行了“内部市场化承包”。双星集团为了充分挖掘员工及设备潜力,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生产任务不断增长和现有生产能力的矛盾,将加工车间的设备进行卖断,让工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板”,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星职工承包、买断设备和生产线后,使生产一线员工直接进入市场,改变了“市场与我无关”的思想,提高了市场意识,树立起“当家做主”的思想。汪海实施的“设备卖断”这一措施,改变了工人与机器的关系的思想变革和管理创新;实现了工人和机器的和谐;实现了工人都把机器当做自己的财富,从而实现个人和集团和谐发展的目的。

6.从同行中学习知识

同行在对行业、环境的判断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都有很多“共同语言”;同时,行业内一家企业的举动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他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产生影响。这使得向同行企业学习对于企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汪海从韩国制鞋业的状况及发展中学习、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曾经是世界的制鞋王国,韩国制鞋业鼎盛时期,大公司为数众多,有的公司拥有120条生产线之多。但最后,大多数韩国制鞋业企业关停倒闭。

汪海从企业的角度对韩国制鞋业进行了总结,第一,没有解决好牌子问题,在发展中没有创自己的牌子,只是给人家的世界名牌加工,当人家转移订单之后就一无所有了。第二,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销售网络和渠道问题,不进行推销,不了解市场,严重地依附于世界名牌销售商。第三,没有解决好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在韩国制鞋业高峰时期,企业领导人盲目骄傲,形成规模后,没有在母体企业的基础上跨行业发展,产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导致经受不了市场波动和变化的经营风险。

汪海吸取了韩国制鞋业的教训,一开始就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形成了自己的名牌;一开始就建立了分公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销售流通体制。

汪海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永远兴旺发达的,企业局限于一个行业风险很大。双星集团在制鞋业形成规模之后,就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快“三产”、“四产”的发展步伐,加快向跨行业综合性方向发展。这是从韩国制鞋企业身上吸取的教训。

7.学习国家宏观政策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们影响着外部环境,反过来也被外部环境所影响。外部环境指的是公司外部所有的那些管理者们必须引起注意以帮助他们的公司更好地竞争和生存的因素。公司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环境和宏观环境,竞争环境由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新进入者和替代者组成;宏观环境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技术、人口统计和影响所有企业的社会与自然因素。任何企业都运行在一个宏观环境中,国家宏观政策决定着企业的宏观环境。

国家的宏观政策对企业的生存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竞争中更好地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如何在宏观政策调控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如何从战略到战术更好地契合政策的发展趋势,这是众多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是作为企业领导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企业在西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机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汪海认为,在西部不但要发展高新技术,更要重视传统产业的开发和对西部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汪海从世界制鞋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转移变化中发现:制鞋业内,都在走一条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当成本领先的产品价格低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时候,它的低成本就转化为高收益和竞争优势。在制鞋业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成本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当许多企业纷纷“东飞”时,双星果断“西移”,在成都开展了鞋委托加工业务,与武侯区的鞋业老板开始了合作。2000年在成都武侯区的工业园内,征地100亩,投资1亿元建立一家集科技开发、生产、销售、商贸于一体的双星西部产业园。双星的西部战略给双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双星也给西部带来了投资,但更为重要的是双星带给西部企业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武侯区个体私营鞋革业的迅猛发展。双星在给西部带来优良的鞋材、设备的同时还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科技、信息、管理和技术,为西部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当地制鞋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自主创新是指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汪海高度重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创名牌”的思想。

双星集团技术开发中心共有五个国内技术研发中心、三个海外研发机构以及一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双星集团所有的新产品基础研究都是在双星技术开发中心本部进行的。双星就是依靠自己拥有的国家级鞋业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创新,才能做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高档双星鞋。双星近年来推出的高档空调鞋、防静电鞋等功能鞋,已经成功地打入美国和日本的高端市场。

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随时关注宏观政策变动,并预测政府的政策走向,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这是汪海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撰稿:黄海锋 高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