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打出一面新旗帜

 ——记汪海和他带领的“双星”人

王德艳

 

我们常常感叹,

“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的活力,

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艰难。

我们也常常抱怨,

竞争没有在同一起跑线。

国营的“体制病”是否有治?

改革自有回天力,

不信东风唤不回。

我们何妨不更多地去

捕捉、探究,

已经露头的那一个个闪光点。

 

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生产胶鞋(鞋业市场已连年疲软),是个老厂(老厂房,老设备,老工艺,老产品),挂着国营的牌子(同行业中,“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数不胜数)。

一个令人赞叹的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在全国胶鞋行业厂际竞赛17项经济技术指标综合评比中,夺得“八连冠”。

它,就是胶州湾畔双星鞋业集团主厂——青岛橡胶九厂。厂长汪海带领“双星”人在探索国营企业的发展之路中,敢为天下先,争创第一流,写下了闪光的篇章。

 

市场篇

“要能在起跑线不同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才有资格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

——汪海

 

九厂人也有苦涩、艰辛的过去。想当年,式样花俏、做工考究、价格昂贵的各种进口鞋风靡中国市场的时候,正是九厂落难之际。一堆堆积压滞销的解放鞋躺在大操场上、办公室走廊里,生产陷入困境。一些外国鞋商来厂参观后,又耸肩又摇头:“No!No!这就是你们最大的鞋厂?”

市场魔幻般的变化,深深地刺痛了职工的心。几十年的统购包销,长期形成的面向上级、面向计划的意识,使得国营企业在陌生的市场波动面前显得分外的孱弱。要生存,要发展,就得从政府的庇护中走出来,接受市场的挑战。

九厂举起改革的旗子。第一步:调整结构,突出重围。1986623日下午530分,他们在同行业中第一家把自己生产的最后一双解放鞋,作为“历史文物”送进了厂样品陈列室。在市场的魔力召唤下,100多个品种、300多个花色的新鞋,源源流向市场。

第二步:在建立市场调节机制上与“老外”、“老乡”比活,比灵!

统购包销的铁饭碗被端掉了。全国780个销售网点、15个经营分公司,联成了“双星”自己的销售网络。

进军海外市场,打开国际通道。“双星”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进出口公司;多次以国内首家企业名义,参加国际鞋类和运动用品博览会;分别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建立代销公司。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创汇1000万美元。

以市场为龙头调整组织结构。成立生产经营信息公司,将产品设计、开发试制、生产安排、产品销售、信息传递联成一体,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生产开发周期。

建立全员面向市场的机制。在“双星”,有一项特殊的章程,出差、探亲人员市场考察反馈信息规定:没有信息考察报告,差旅费不予报销。“硬指标”培养出“双星人”特殊的“癖好”:出差走在大街上,眼睛总爱盯着过往行人的脚,耳朵对各种鞋的信息也特别灵敏。

当然,汪海厂长也有牢骚: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并不完全依靠经济规律。特殊政策,保护主义,长官意志,都在起作用。在化工部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向总理当面陈词:我要求不高,国营企业能不能与其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在公平竞争中如果失败,我甘愿退出。牢骚归牢骚,“话说回来,要能在起跑线不同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才有资格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

集团篇

“适应现代企业竞争,我们必须走出固有的封闭型体制模式,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自我配套、自我完善功能的开放型企业结构。”

——汪海

面向市场竞争,橡胶九厂的包袱特别沉:退休人员多(工厂已有70年历史),劳务费用高(城市招工),价格竞争力弱。怎么办?只有挖潜,可年年挖,哪来那么多潜力?

九厂人被逼上梁山:利用农村充裕、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实现向农村、由国营向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战略性扩散。

汪海对记者说,国营企业不应是封闭的、僵化的。它的生存、破产、繁衍、萎缩,都应当顺应于市场的抉择。从制鞋势头来看,发展企业集团是一条兴厂之路。

适应这一战略性扩散,九厂敞开大门,向沂蒙山区等地招收农民工,产品向农村扩散,以承包、租赁、投股等方式,在101市建起了13家联营分厂和加工点,形成集团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4个经营圈。

19871月,双星运动鞋联合公司宣告成立。不过,汪海对发展企业集团还有他独到的思路——紧密型、配套型、自主型。

“我要真联合,不要假联合,不要装潢门面。”双星人着力探索突破“三不变”途径,重点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紧密型联合,一是以集团核心层企业法人代表的资格租赁新企业,二是以兼并新企业划归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三是以集团公司名义投资入股建设配套厂。

“双星”的事业要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公司注重自我配套,先后建成织布厂、印染厂、饮料厂、印刷厂等18个配套企业。

“船大好压浪,船小好掉头。”双星集团统中有分,统分结合,引入风险机制,把一些分厂直接推入市场竞争,自负盈亏。分厂按“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组织生产,产品更新节奏加快。橡塑分厂1985年还亏损,产销自主权下放后,逼出一条生路,1987年便赢利20多万元。

双星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多层次制鞋集团公司。

改造了企业结构,“双星”的能量大增,经济实力、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中国的制鞋业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市场持续疲软,众多的鞋厂处境艰难。而在“双星”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呢?汪海厂长很自信地回答:“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疲软!”去年九厂完成产值1.95亿元,实现利税210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4%60%

管理篇

“我们要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的优势,既靠责任制,又靠责任感。在管理方面,我们敢同国内外所有同行企业一比高低!”

——汪海

汪海的这番话,在不知底细的人听来,是否“狂”了些?当你到“双星”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可能就不一样了。

刚进厂门,迎面便是一块大标牌,标牌上赫然两行大字:距离建厂70周年还差( )天。一种紧张的工作氛围扑面而来。

走进出口鞋厂,抬头便见粉红色的“部门精神”:勇于拼搏争先创优同心奉献立足世界。

每一个车间里,都有一块“讲评栏”,一天的成绩、问题,不管干部、职工,全写在栏里,公开化管理方式一目了然。每一片生产场地,都是“一条线、一个面、方格化”管理。针对器具繁多,物流量大的特点,全厂绘制了300多种定置图,574个岗位制订了现场管理标准659项、2544条。

“双星”的管理者认定:既要靠责任制,也要靠责任感。国营企业大锅饭、铁交椅等弊端,要改革,要根除;国营企业重精神文明、重思想教育的优势,要坚持、要弘扬。

跟工人们攀谈起来,他们说起“企业精神”、“双星人性格”、每一个岗位的“双星人形象标准”,都如数家珍,分外自豪。

工厂里还流传着一串串的“顺口溜”:“工作任务面前,自己拿自己当骨干;出了问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无情的纪律,有情的领导”。

更令人称绝的是,双星大胆地改革人才管理制度,而且是真刀真枪地干。汪海说得好:人才,要有一套开发、竞争、流动的良好机制,否则我这个企业就得完蛋!

在双星,选拔干部,不靠资历、不靠文凭,更不靠关系或哪位领导的一句话,靠你的真才实学,靠公平竞争的机制,这里绝对是“同一起跑线”。

厂里每年还举办两次产品设计大奖赛,自愿报名,职工投票评选。前3名录取进开发科。原制帮分厂青年缝纫工沙淑芬,设计出“排球训练鞋”,荣获大赛第一名,立即被选拔为专业设计员。去年她主持设计出“亚运高帮篮球鞋”畅销市场,立了大功,如今已提升为开发科主任。

在双星,使用干部,没有铁交椅,没有“太平官”,“无功就有过”。每半年或一年公开考评时,优秀的奖励,称职的续聘,有重大失误者,无突出成绩者免职。去年8月考核,4个中层干部、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下去了。

结果,上来的群众拥护,下去的心悦诚服。因为下去的,如果干得好,还可以上来,依然跟大家机会均等。

谁有多大本事,谁就有多大的舞台。双星为每一个职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释放自己的能量,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双星,工作最累的是中层,最担风险的是中层,最能拼命的也是中层,人称“敢死队”。就说宣教中心主任赵军赤,多年来以厂为家,从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偶然一次他按时坐了班车回家,反而引起全家人的惊讶:“今天你怎么了?

在双星,劳动纪律以严著称,劳动强度也是公认的高,但奖金在青岛市只算中等偏上,可工人的精神风貌堪称一流。仅举一例:1990年公休日自发到厂义务劳动的达10万余人次。一些港台客商来厂后连连称赞,赞扬这个厂“充满高昂的士气和干劲,志在一流的精神和气魄尤使人难以忘怀”。

这就是汪海和他的“双星”人。

采访之初,笔者曾向汪海厂长请教过一个问题:“有人称,国营企业的公有制性质注定了它的活力比不上‘老外’、‘老乡’,对此你怎么看?”汪海笑答:“你看我们这个公有制企业,不是活得挺好吗?”

是的,汪海带领他的职工们大胆改革,再造国营新机制,重塑国营新形象,使公有制企业生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双星人的奋斗业绩令我激动,双星人的开拓精神更令我振奋。

[编后]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这本改革的经,已经念了好几年,但真正念活的还不多。与厂长们谈起来,不少人都有满腹自卑牢骚,两眼盯着“外部环境不适应”,“企业缺少自主权”,等等。确实,这都是企业改革绕不开的焦点问题。可是,企业内部改革的文章,我们是否已经做足、做透、做好了呢?在大环境没有根本改造之前,我们是否就该理直气壮地无所作为呢?从青岛橡胶九厂的实践中,我们当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原载《半月谈》1991年第15期)

 

“鞋王”汪海

童之琦

 

汪海这人常有惊人之举。9月初我去采访他和他的双星企业,刚到青岛,先把我“吓了一跳”:只见满街文化衫。男男女女们(不光是年轻人)穿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及说不清色彩的套头衫,胸前一律为“瀚海双星”泼墨大字,背后印着“70”数码和一只硕大的旅游鞋。双星鞋业集团公司有员工1.5万,一件文化衫成本不过2元,汪海花了3万元钱便让全岛城的人一夜之间知道了这个从手工作坊到企业集团的鞋业王国的70周年。且这种一次性投资带给青岛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滞后绵长的效益,更是难以估量。这招儿汪海是怎么想出来的?

去参加双星鞋业集团公司成立70周年庆祝会,又是一惊:青岛市体育馆前,几十面双星厂旗环绕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双星乐队高奏国歌厂歌,6000盛装的双星人方队入场。接着便是彩球腾空、白鸽飞翔、鞭炮炸响。夜晚还有焰火点缀夜空。当地人告诉我,一个企业办这样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青岛市的历史上还无先例。有人嘀咕这个庆祝活动是不是花钱太多了。汪海硬邦邦一句话:该花就得花!别以为这个年产值3.6亿元、税利3000万、创汇1000万美元的中国最大制鞋企业的当家人财大气粗,他为了搞一套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带领有关人员攻关奋战取得成功,硬是省下了60万元外汇;他省下盖办公楼的钱为数千女工建一座大浴室;一个普通工人搞出重大发明,他一次奖励3000元……不该花的锱铢必较,该花的重金不惜。当庆祝会上6000双星人齐声喊着“爱厂、求实、拼搏、兴利、开拓、前进”口号行进的时候,那令双星人回肠荡气的自豪感,那萌生在旁观者(客户)心中对双星的信赖与崇敬,又怎一个“钱”字了得。

这就是汪海的气魄。

我查了这次庆祝活动(兼订货会)的订货记录。此次共光临中外客户670余家,国内订货突破1亿元,外商50多人,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订货额达620万美元。又听说如果单纯开订货会外商决不会如此踊跃。这次外商们不仅来了,还送来了花篮。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的一位先生代表外商留下一句美好的祝词:“祝愿世界上每个人都能穿上双星鞋。”能让过去只认“柏仙奴”、“卡玛士”、“耐克”、“阿迪达斯”的苛刻挑剔的外商由衷地说出这样的话来,谁能说不是汪海的一大成功呢!

汪海的惊人之举并非始自今日。1983年,汪海出任青岛橡胶九厂党委书记,第一个政令便语惊四座:3年内停止生产解放鞋。这解放鞋是厂里30年的老产品,也是全厂工人的饭碗,尽管它早已卖不出去,厂内堆积如山。

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成了汪海的口头禅。他上山下乡,走场进店,满脑子想的是鞋,满眼看的是鞋,张口闭口还是鞋。别人出国带回几大件,他背回的是洋鞋。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不一而足。如今的橡胶九厂即现在的双星集团,胶鞋、皮鞋、布鞋、塑料鞋款款出新,双星新产品已形成35个系列、3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花色。以皮帮硫化鞋为代表的运动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双星产品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三大名牌之一,高档鞋的出口更标志着双星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得到国内外的认可。汪海,这个十几岁前连鞋都没有穿过的人,如今当之无愧地被拥戴为中国的“鞋王”。

刚刚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汪海,8年奋战功成名就。眼下他仅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就有: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专家等。而汪海自称只是个“鞋匠”,脚上也时常只踏着双星旅游鞋,可他头脑中仍不断有奇想。占领个体户的柜台,便是他的奇想之一。双星名气大了,商界趋之若鹜,并时有个体户光顾。有几次,前来要货的个体户被厂销售部门婉言拒之门外。汪海知道后,火了:个体户也是客户,双星要走向世界,外商不都是个体户吗?不能端着国营大企业的架子自己断自己的财路。这次庆祝会兼订货会,他专门约请了几十位有影响的个体户。不久,他喜滋滋宣布:这些个体户共订货230万元。虽然是个小头,可也是个甜头。他知道,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逐步实行,个体经济成分会日益增多,他的甜头会越来越大。

汪海下一个惊人之举是什么?人们无从猜测,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少参加大会也很少给别人鼓掌的汪海在双星集团70周年庆祝大会上为他的市长鼓掌,鼓掌的原因并不因为对方是市长。青岛市市长俞正声在照例该讲几句祝词的时候却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今年4月,我去南朝鲜考察,汪海嘱咐我一定去某地看看运动鞋,我遵命去了。一看,那里的生产环境、工作状态等都不如我们的九厂。有人问我,市长先生,听说中国国营企业的工人都不干活,劳动效率低。我说,不对,请你来看看我们九厂!”(掌声)市长接着说:“但是,同志们,南朝鲜这家企业虽然某方面不如我们。但它一个千人企业一年出口1亿美元。我们还有差距。双星要戒躁,才能早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鞋集团之一。”

汪海第一个鼓掌,全场掌声雷动。

(原载1991102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