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青岛访“鞋王”

肖秋生

 

人称他是中国鞋王;他说:“我是一个鞋匠”。

外电评论:你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美国公众面前脱鞋的就两个,一个是赫鲁晓夫在联合国脱鞋砸桌子,以显示他超级大国的威力;第二个就是这位中国鞋王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敢于用自己的产品向美国市场挑战,这才是真正的厉害!

一踏上青岛,耳朵里就灌满了关于“鞋王”的种种传说。又神,又玄。

424日下午,难得一个晴朗天。我随13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10年看青岛”新闻采访团,乘车来到双星鞋业集团。

果然,鞋王汪海站在厂门口。他冲我们一挥手:“走,进山喽!”一猫腰,像个顽皮的孩子,领着我们钻进了一座假山。他说他小着呢,才28“公岁”(56岁)。攀登在鹅卵石铺成的羊肠小道上,我们好生奇怪:这是干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哇!”我们不由得惊叫起来。这山中却原来隐蔽着会客室,屋在山中,山在屋顶。不是1处,而是3处:山腰、山顶、山底下(地下室),冬暖夏凉,别有洞天。

好大的一座人工山。不时有石桌、石凳于身旁闪现。问题自然就提出来了。原来,这是双星集团的一座商贸谈判山。既可以在室内谈,也可以在露天谈,还可以边走边谈。这山里,还养着一群猴子。

“为什么要养猴子?”这个问题早在我们之前,已经有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记者提出来了。汪海又使出他在外国人面前的牛劲:“我们把猴子用到商品经济中去,这是比你们高明的地方。”商贸谈判紧张激烈,双方往往因价格争论不休,以致陷入僵局。被人称为商业界鬼才的汪海,别出裁,请了一群猴子上山,每遇僵局,便叫“暂停”,大家一起看看猴子,开开心,松弛一下,就谈妥了。如此匠心独运,不仅惊得那位美国记者直喊“OK”,也令我们为大型国有企业里有这么精明的企业家而自豪。

我们从一进厂门,就感受了他的一系列与众不同。

参观生产车间,我们又被鞋王拦在大门口——“请换拖鞋”。

新闻记者见多识广,却从没见过这样的制鞋厂。走进车间,不由你不服——一尘不染,井井有条,见不到一个闲人。每条生产线旁,都有一排一排碧绿的盆栽鲜花。

与“无标语工厂”相反,在双星,标语随处可见:

——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无情的纪律,有情的领导。

——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企业什么都可以改革,就是质量第一不能改革。

我们很想知道这连珠妙语的作者。鞋王淡然一笑:“这是‘汪海语录’。”

关于“汪海语录”,曾引起波澜。有人非议:在中国,只有毛泽东的话才被称为语录。汪海把自己的话挂得到处都是,岂不是太狂妄了?

为此,险些拿掉了汪海的先进称号。

化工部顾秀莲部长来双星视察,她问汪海:“中央文件你们是怎么学的?”

汪海说:“我都认真学习、研究过了,但工人学起来觉得离他们远。”

“那工人们学什么?”

“学我的话。因为我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再结合企业实际讲的话,工人学起来通俗易懂。”

如此坦率的回答,令部长大为惊讶。但她看到,汪海这些话的确是治厂之道,经验之谈。联想到当年在中南海,参加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的汪海,就提出了优秀企业家的八条标准:政治家敏锐的头脑;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统领全局的谋略;诗人的浪漫风情;实干家锲而不舍的苦干精神;外交家的翩翩风度;鼓动家的激情与演说才干;冒险家的胆识与创新勇气。部长会心地笑了。她肯定了汪海的语言摘录,为汪海撑了腰。双星不仅出口高质量的鞋,还出口“汪海语录”。

双星公司的人到韩国去考察,在一家企业见到许多熟悉的标语。一问,对方很不好意思,说是把“汪海语录”偷着“引进”了。

1991年,从中国台湾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鞋商。他对大陆国营企业抱有很深的成见:大锅饭养懒汉,能做出什么好鞋来?他说,大陆的鞋厂要想和我做买卖,得跪着接我的订单。

老头儿很傲:叫你们总经理用他的车来机场接我。

汪海很牛:不接,不见。

鞋商租了一辆奔驰,来到双星。在会客室迟迟不见鞋王露面。他便在《产品介绍》上写道:“我知道坐在我对面的,是个什么东西。”递给负责接待的副总经理。副总经理提起笔来,也以“东西”回敬。双方闹得很僵。汪海指示:“撤掉预约的宴席,送客!”老头儿从没吃过这个,气得转天要飞回台湾。手下人再三劝他,不妨先到车间里看看。第二天,老头儿面沉似水,到车间里转悠,边看边在小本子上记。整整三天。终于开口说话:“我要见你们的总经理,他再忙,我也要见。我一定要见到他!”

汪海出场了,老台商紧紧握住他的手,一连说了三个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共产党会有这么好的国营企业;真没想到双星规模这么大;真没想到双星管理得这么好。”

老头儿举着小本子,颇为得意:“我已经找到双星成功的奥秘。”

汪海问:“那是什么?”

“厂里、车间里贴着你的语录呀!”

“你抄这些干吗?”

“这是你们独特的企业文化,我要把它带回台湾,让同行们学习学习。”

1992年最后的夏日,在哈得逊河畔的纽约。汪海又写出惊人的一笔:第一个以企业的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刚刚结束的拉斯维加斯国际鞋业博览会上,双星集团1993年第二季度的产品已被外商全部订光。汪海踌躇满志,自豪地宣称:“双星的管理水平是世界同行业中最好的企业之一;双星已具备跨国经营的条件,准备以美国为基地,成立股份实体性双星国际经营公司,高层次地参与世界竞争!”

美国鞋业新闻杂志、纽约《世界鞋报》、纽约《侨报》等记者先后提问。鞋王侃侃而谈,引来阵阵掌声。纽约《美东时报》记者威廉·查理站了起来,蓝眼睛里闪着狡黠的目光:“汪海先生,大家都叫你中国鞋王,都讲双星鞋是品质一流的。我冒昧地问一句:你现在脚上穿的皮鞋是双星鞋吗?谢谢!”

他想看中国人的笑话。

天赐良机!汪海笑得开怀:“感谢记者先生提供这样一个好机会。我知道在公共场合脱鞋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汪海弯腰脱鞋,高擎在手上,说出带浓重山东口音的英语:“ChinaDoublestar(中国双星),看到双星商标了吧?我不穿双星,还配称中国鞋王吗?不仅我一年四季穿双星鞋,我们所有员工也都穿双星鞋。我们要脚踏双星,走遍世界!”

刹那间,照相机的闪光灯映出一片灿烂。

汪海马不停蹄,又率队挺进德国西部的杜塞尔多夫市。在蒙蒙秋雨中开幕的第124届国际鞋业博览会,各国公司不惜重金投入“商战”。汪海有备而来,以巧取胜。6位双星姑娘身穿中国旗袍,足登手持双星鞋,进行中国鞋文化表演。

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跟随鞋王出访的人员依然抑制不住激动的泪花:“真是出尽了风头。为中国人争了光。不管我们走到哪个展馆,人们都伸出大拇指说:‘中国,达堡斯达!’一下子订出200多万双鞋,,欧洲客户占80%以上,连世界著名的彪马、皮尔卡丹也当场与我们签订了供货合同。”

双星在博览会上的闪烁,激动的《欧洲鞋业报》总编辑、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报人,打着手势比划着对汪海说:“过去中国人到欧洲来做买卖,中国人是兔子,欧洲人是蛇。蛇吓唬兔子,兔子后腿直立着,害怕发抖,往后退,今天,你们让我感到中国人是蛇,我们欧洲人是兔子了。”他装出一副恐惧相,引得众人大笑。

汪海不以为然:“我本人属龙。我们不是蛇。我们中国是一条巨龙,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

这就是鞋王的胸怀。他说,双星追求的是美国式的规模经济,不怕风浪;日本式的经营机制,灵活机动;共产党的精神武器,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联欢会上,鞋王为采访团记者高歌一曲“潇洒走一回”,激荡人心。我却在欢笑声中,于汪海面孔上察觉出一缕惆怅。我问:“欢快的鞋王,您心中可曾有过苦恼?”“岂止是可曾有过……”鞋王一下子变得好深沉。他拉着我的手,在歌厅的一个角落坐定。我们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向我倾诉满肚子的苦水……他告诉我,在中南海,他见到一群群野鸭子,感慨万千:他的家乡在微山湖,小时候,野鸭多得飞起来能蔽日,落下来能盖湖。可后来,难得遇上一两只了。因为人们又打、又抓,几乎要绝迹了。

而中南海虽然处于闹市中,就那么一湖水,但环境好,受保护,有自由生息的空间,所以野鸭活得很好。中国鞋王,一个多么刚强的汉子,说到这里,眼圈已经湿润了。

我,那时无言。只有默默地祝福。

感谢汪海这一番倾诉,让我认识了一个完整的鞋王,感谢汪海这一番倾诉,为我们留下沉重的思考。

 

(原载199457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