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汪海对鞋子、情感与权力的态度

赵少钦

 

公元19991月。战争的阴云沉沉地笼罩在科索沃上空,火药味的气息已经弥漫了这个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当口,却风尘仆仆地走来了一位中国企业家。当看到自己的产品在科索沃不少市镇的百货店里都很受欢迎时,他满意地笑了。

这位中国企业家不是别人,正是双星集团总裁汪海。

汪海说:“科索沃局势紧张,别的竞争者不敢去了,而这正是我们抢占市场的好时机。一开始双星在南欧的经销商还畏畏缩缩,我就鼓励他赶紧进去赚大钱,现在果然见效了。”

颇富戏剧色彩的科索沃之行,只是汪海人生长河中一朵微微荡起的浪花罢了。

被人称为“中国鞋王”的汪海本人,简直就是一个谜一般的传奇。都说国有企业领导不好当、当不长,可汪海为什么干了25年而不倒?当年获“金球奖”的20位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升的升、退的退、倒的倒,而为什么只有汪海还“硕果仅存”地留在原来的企业里“大展宏图”?如今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鞋企业都陷入窘境,国内更是80%的国有鞋厂都亏损倒闭,而为什么汪海领导的双星集团却红红火火一枝独秀,成长为世界上实际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

汪海,山东大汉,豪爽坦荡,睿智幽默。1999年初春,带着种种思考和疑问,我们走近汪海,开始了一次深邃的思想探秘。汪海弯腰脱下鞋,举在手上,嘴里发出一句带有山东口音的英语:…China Double Star’,看到鞋底上的双星商标了吧?我穿的是双星鞋。我不穿双星鞋,还配称鞋王吗?”

汪海至今不能忘记198311月那段透心凉的日子。西伯利亚的寒流突然袭来,在青岛刮起了七八级的大风。在这令人心烦的大风天里,汪海任党委书记的青岛橡胶九厂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考验:商业部门停止收购他们厂生产的解放鞋了!面对堆积如山的200多万双解放鞋,汪海决定冲破不准企业自行销售产品的禁令,带工人背上鞋闯荡市场。一年工夫下来,职工们凭着一张嘴两条腿,硬是把积压产品卖了个精光。

市场上一次又一次的摸爬滚打使汪海成熟起来,他越来越准确地号准了市场的脉搏,并将自己的思考逐步提炼为独具特色的双星市场政治和市场理论。汪海响亮地提出:“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汪海说:“世界上什么最准确?有人说是天平最准确,我看不对,应该是市场最准确。市场是对好与坏、真和假的最好检验。市场超越了制度,超越了信仰,只要在这个地球上,对企业最好的检验就是市场。市场是人才的天地,是人才施展才华最好的天地。不靠关系,不靠门子,市场就客观摆着。谁有本事谁干,谁有本事就进入市场演练演练。”

有了“橡胶九厂”被人误听成“香蕉酒厂”的尴尬经历,汪海敏锐地意识到了创出名牌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是市场经济中的“原子弹”。汪海把双星的市场经济意识归纳为“创名牌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政治,创出世界名牌是最好的爱国行动。”

为了准确地给市场把脉,汪海以其近乎痴迷的勤奋经年累月地开展调查研究。平日里他满脑子想的是鞋,满眼看的是鞋,张口闭口说的还是鞋。他每年都要驾着小车风尘仆仆跑几个省、几十个县,做到逢市、县必停;逢店、集必进;逢外厂鞋必购;逢本厂鞋必询。在沂蒙山区,他碰到一位老农穿着一双自制的用汽车轮胎作底的鞋,赶忙上前询问,原来山区沙石多,一般的胶鞋底不耐磨。汪海回厂后迅速组织设计生产了一种牛筋底的耐磨的“开山鞋”,在山区一下子就卖火了。在广州街头,汪海和厂里几个人注意到一个女孩子的鞋跟很好看,就跟在后面观察。女孩子不明就里,看到几个彪形大汉紧盯着自己,吓得越走越快。汪海他们也跟得越来越快。走了一段路,汪海终于清醒过来,赶紧向那位女孩子赔礼解释。近些年来,汪海的足迹更是遍及世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国际鞋业市场上任何一点新的变化都逃不过他那双敏锐的眼睛。正由于有了这种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才有了双星新产品开发的一路凯歌:1990年全国掀起迎亚运高潮,双星的“亚运”篮球鞋一炮打响;年轻人中掀起霹雳舞热,双星的迪斯科霹雳舞鞋成了抢手货。另外还有老人健身鞋、小学生体操鞋、撒切尔夫人鞋、骑士鞋、农村妇女劳动鞋……本着“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变”的战略思路,双星开发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到目前已有热硫化鞋、冷粘鞋、布鞋、皮鞋、注射鞋、专业鞋六大类1000多个品种,5000多种花色,每一种卖得都挺欢。难怪汪海要说“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双星工业园区,看到此地仍是机声阵阵,车间里“打工妹”们正忙着加班加点赶单。

汪海敏锐的眼光不仅仅盯在市场上,更是时时刻刻地盯在双星的问题和不足上。双星风风雨雨十几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好像从来就没有让汪海满足过。相反,他思考的总是缺陷,关心的总是问题,强调的总是风险。在双星,危机的警报就这样时时被汪海拉响,提醒全体职工不能有半点松懈。1997年被称为经历了“一场恶战”;1998年是一个“生死年”;1999年春节第4天,双星又办起了“读书班”,由各部门仔细检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出改正和提高的途径,同时制定当年的市场战略。这样的一年一度春节学习检查会,双星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汪海总是说,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就要被淘汰。尤其是双星这么大的集团,一旦垮下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正是具备了这样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汪海领导的双星集团才能在制鞋这个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微利行业脱颖而出,越战越勇,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汪海还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他不仅仅用“显微镜”发现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不足,他更用“望远镜”洞悉了整个产业的未来,把握住了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早在全厂职工刚刚欢庆将积压产品推销一空的1984年,汪海就敏感地意识到: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推陈出新。传统的“解放牌”胶鞋再过两三年,恐怕站在街上白送人都不会有人要了。于是他斩钉截铁地决定:老产品3年之内全部退役。从那时起,双星开始逐步地将老生产线转移到农村,转而生产运动鞋、旅游鞋等新产品。1986623日下午530分,双星生产出了历史上最后一双解放鞋。汪海在深入研究了世界制鞋产业的发展规律后,进一步得出结论:守在寸土寸金的青岛市区黄金地段做鞋子,只会使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越来越无利可图。于是,汪海开始实施“出城上山下乡”的战略,80年代在青岛市郊建成了开发区、工业园两座鞋城,90年代又挺进劳动力成本低廉、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沂蒙山区,建成了鲁中、瀚海公司。1997611日,双星总部正式结束了制鞋的历史。在一个个鞋厂、一条条生产线迁出双星集团总部的同时,代之而起的是娱乐城、商住楼、保龄球馆、证券公司、超市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双星的三产已涉及30多个行业,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多元。

在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汪海也在一步步实现他的营销“三级跳”。创业伊始,他就把4个人的销售科扩大成了400人的销售公司,全力开拓市场。紧接着,双星在全国建立了40多家经营公司,并在1988年获自营进出口权后在国外设立9个公司,用坐地行销,分片负责的“阵地战”结束了一张嘴、两条腿的“游击战”。近两年,汪海总结了海内外鞋商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把销售网直接延伸到用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名牌的价值,于是就着手大建连锁店。到2000年,双星连锁店将达2000多家。

在企业内部组织机制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汪海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采取了一系列标新立异的举措,从而每一步都争取到了主动。早在刚刚“逼下市场”的1984年,汪海就开始按市场需要调整企业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拆庙搬神”,破除计划经济的老框框。1985年,汪海又开始在总厂推行分厂制的改革,实行分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留成等一系列承包措施。1993年,双星又全面实施国有民营的新机制,下属单位向集团租赁厂房、土地及其他设备并交纳折旧费,占用集团的资金就交纳利息,另外还要交纳管理费和无形资产使用费。甚至对所有机关处室,双星也是“既断奶又断水”,所有人员全部进入市场,自办经营实体,工资奖金全靠自己解决,并向集团公司上缴利润。通过这种“国有民营”的改造,每一个企业都成了一个利润中心,而集团财务处相当于一个资金融通的内部银行,里面流的全是“源头活水”。汪海说,如今的双星集团就好比一个太阳系,集团内100多个企业都围绕着双星这块牌子转,同时它们又都在自转。

为了打响双星名牌,汪海在对外宣传方面同样新招迭出:最早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最早独家在国外召开新闻发布会,最早在世界鞋业博览会上举办鞋文化展览,向中国女排赠送排球鞋,赞助马家军女子中长跑队,向全国100名老将军祝贺新春并赠送老年人健身鞋……而最令人惊讶的神来之笔,莫过于1992828日汪海在纽约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表现。当汪海对答如流地回答了一个个提问后,纽约《美东时报》记者威廉·查理搞了一个突然袭击:“请问中国鞋王,您现在脚上穿的是双星鞋吗?”汪海笑了,他脚上是一双非常漂亮的皮鞋。他说:“感谢这位记者给我提供了一个宣传的好机会。我知道在公共场合脱鞋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但是……”,他弯腰脱下鞋,举在手上,嘴里发出一句带有山东口音的英语:“China Double star(中国双星),看到鞋底上的双星商标了吧?我穿的是双星鞋。我不穿双星鞋,还配称鞋王吗?我不仅一年四季都穿双星鞋,就连我的员工也都穿我们自己的双星鞋。我们要脚踏双星,走遍世界。”顿时,会场上摄影灯闪烁。第二天,汪海手举皮鞋的照片登在了当地许多报纸的版面上。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在我们的记忆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美国公众面前脱鞋的就两个。一个是前苏联的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发火,脱下鞋砸桌子,他要跟美国对着干,显示他超级大国的威力。第二个脱鞋的就是这位中国鞋王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敢于用自己的产品向美国市场挑战,这才是真正的厉害!”

“一双不合格的鞋对于双星来说只占5000万分之一,而对购买它的消费者来说却是100%,它对双星名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这样的鞋决不允许卖给消费者。”

汪海的心很大很大,但汪海从来就不是一个做白日梦的人。

翻开厚厚的两大本汪海的著作《市场·企业·创新》和《市场·企业‘名牌》,我们找不到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字里行间渗透的全是汪海对双星员工一遍又一遍的叮咛:扎实些!再扎实些!

汪海的名言“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成了双星集团的座右铭。而这“工作”二字在汪海眼里,就是每时每刻都要老老实实地干,脚踏实地地干,一点一滴地干,来不得半点花架子。

汪海始终把扎实细致的管理看做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他提出,“市场无止境,管理无句号。”因此必须始终做到“两眼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如何加强管理?汪海认为管理说到底还是管人,人管好了,其他的管理也就搞好了。所以汪海将其总结为“人是兴厂之本,管理以人为主”。为了管好人,汪海自1984年改革以来可谓呕心沥血,步步为营:首先抓好企业整顿,紧接着选取突破口,强化现场管理,接下来抓好基础管理,再后来推进创新管理。“十年磨一剑”,独具特色的双星“九九管理法”终于在汪海手中“百炼成钢”。汪海如此解释这套崭新的管理办法:“三环”求新路(继承传统的、借鉴外国的、创新自己的),“三轮”求效力(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三原则”求效应(教育人办实事、一体化全方位、民主开放增加透明度),这“三环”、“三轮”、“三原则”构成“管人”的经线;而“三分”增活力(分级管理、分层承包、分开算账),“三联”增实力(加工联产、销售联营、股份联合),“三开发”增竞争力(人才开发、技术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这“三分”、“三联”、“三开发”构成了“管事”的纬线;这样九九经纬交织,就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条理清晰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一套体系甚至深深折服了前来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们。他们在专题考察报告《双星之光》中,对“九九管理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还将其列入向全国推广的22种现代管理方法。

为了从技术上解决生产管理现场混乱的问题,实现“定置管理”以掌握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情况,双星人在全世界首创了“投入产出一条龙管理法”。他们对各种原材料、鞋帮、鞋楦及各种工模具,从数量、性能到放置的位置、运行的线路等均做到核准无误;生产流程中推行数字跟踪卡、技术跟踪卡,每条生产线、每个班组在鞋的有关部位标明各自的标记……这整套厂规厂法、管理标准有2551561条,技术标准有42233种,251个岗位有各自的形象标准,29个部门有各自的部门精神……一位台商参观后连声惊叹:双星的管理真是“细到家了”。

在双星,大概没有人不知道那个著名的“一张纸的故事”。

那是在1995年底,双星一位处长给汪海递交了一份只有三四行字的报告,却用了一张很大的纸。汪海就在这个报告上批示:“一张纸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如果全公司两万职工每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全年会浪费多少呢?家大业大就不要节约了吗?”这位处长看到这个批示后,主动提出免了自己一个月的奖金。因为一张纸处长挨罚的事,极大地震动了全体双星员工,从而引发了一场“家大业大还要不要节约”的大讨论,让大家都来算账。生产车间算到了一克胶、一度电;机关科室算到了一张纸、一个电话。结果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仅仅看得见的无效成本一年就算出了几千万。这一算把大家都算清醒了,认识到只有一分一厘地“抠”低成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真正赢得主动。

于是参观者在双星就会看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现象:许多车间的墙角处总是倒放着一些空胶桶。原来,这是工人们把用完的胶桶倒置在盆中,让残留的胶一滴滴地慢慢地流进盆里去,以便充分利用。就这样一“滴”,每个车间一个月至少也能“滴”出好几百块钱。

汪海就是这样“斤斤计较”地推进他的成本管理。他通过实施成本目标责任制,将生产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人、每一产品、每种原料。比如生产车间每生产一种鞋之前,首先要将每双鞋的成本,包括每一个鞋扣、每根鞋带、每一张塞鞋纸的价钱、每做一只鞋的工资等,都要一一算出来,制成目标费用控制图,公开张贴在每道工序的作业现场。工人据此开工资,超则罚,降则奖。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另外,双星还实行了资金切块制度,将原来由集团统一管理的“大锅饭”资金,分切到由各个分厂、车间、工段乃至班组管理,并把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为考核干部、职工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千方百计降成本的同时,汪海的眼光始终紧紧地盯在产品的质量上。他反复强调:“价格的竞争是暂时的,质量的竞争是永恒的”,“企业什么都可以改革,唯有质量第一不能改革”。在双星的牌子越来越响,一些员工开始有一些松劲麻痹情绪的情况下,汪海更是再三告诫:愈是名牌愈要重视质量,愈是名牌愈要提高质量。

一次,汪海到北京开会。走访西单商场时,营业员说有一只双星霹雳舞鞋鞋底有一颗钉子没拔掉,汪海就把这双鞋借出来带回了公司。火车下午两点到青岛,两点半他就在车间里召开了现场会。当着橡塑厂数百工人的面,汪海让厂长及车间主任穿上这只鞋,厂长被扎得“哎哟”叫了一声。汪海火了:“这样的鞋上柜台,不是坑害消费者、砸双星的牌子吗?”没有二话,从厂长到有关工人,半年的奖金被一抹到底。紧接着,汪海又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想办法彻底解决了鞋内留钉子的难题。

1990年,由于使用部分中国台湾产的尼龙绸鞋面料质量不高,用户反映有部分老人健身鞋鞋帮有破裂现象。汪海得知后下令立即封存未出厂的鞋,拉回已出售到商业部门的319箱鞋,并花钱连续两次在《青岛日报》刊出向消费者致歉的信,通知前来退换。为此双星一共封存鞋4863双,损失20万元。类似这样的自我揭短的“反广告”,双星就做过4次。19971230日,双星甚至当众焚毁了1000多双不合格鞋。汪海说,一双不合格鞋对于双星来说,只占5000万分之一,而对购买它的消费者来说,却是100%,它对双星名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这样的鞋绝不允许卖给消费者。

汪海认为,虽然双星对产品的要求是100%的质量,但事实上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200%的服务来弥补。市场一线的双星人在付出真诚的微笑、辛劳的汗水乃至委屈的泪水的同时,收获的是更多的消费者对双星产品的信赖。

在双星山上建了“四不像”,在双星总部大院里塑了一座“会说话的大佛”,双星的假山上还有几只猴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汪海,这个或许是世界上含水最多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的是海的博大与深沉。

而汪海的确人如其名,具有海一般广阔的气魄与胸襟。

汪海在双星山上建了一座塔,被人称为“四不像”。这座双星塔分为四层,第一层是飞檐翘角,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第二层镶嵌了一圈双星的标志;第三层是长城的造型,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第四层是大鹏展翅,而最顶上则是金色的皇冠,喻示着双星要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飞翔,在市场上勇夺冠军。

这座“四不像”塔,很好地诠释了汪海的发展思路:取千家之长补己之短,借四海之力振兴双星。

创业十多年,汪海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别人学习和借鉴:考察南方市场回来,汪海就找出了南方厂十大可借鉴的经验;到美国市场转一圈,汪海更好地把握了价格与品质的互动关系;李宁牌运动服卖火了,汪海琢磨的是前几年就开始搞的双星运动服为什么没有很快发展起来;研究“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汪海又找出了双星与它们还存在的差距……

正是有了这种兼收并蓄,把一切有用的都拿来为我所用的“海纳百川”的胸怀,双星才在汪海的塑造中经历一次次成功的嬗变而不断发展壮大。

今天的双星,有着美国式的规模经营,日本式的内部划小核算单位管理,更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双星这个国有的大盘子里面,更是各种花色杂呈:股份制、租赁制、承包制、国有民营,甚至还有个体户。汪海居然还在双星总部大院里塑了一座18米高的配电子音响因而会说话的大佛。大佛建好后,各式各样的疑问和非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汪海在提倡什么?而汪海却说,他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来为双星服务。佛教里蕴藏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如其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等精神,就很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很有共通之处吗?双星的员工大多来自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低,温饱尚难解决,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所以汪海就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一下子把企业领导与打工妹的心愿统一起来了。1995年汪海到新加坡演讲,专门阐发了把佛学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共鸣。

不光大佛,连猴子也被汪海“拿来”为双星服务。1992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大卫专门跑到双星来,仔仔细细看了个遍,最后目光落在了双星假山前的几只猴子身上,感到大惑不解。汪海解释说:“你看,猴子旁边就是我们的谈判室,我跟外国老板谈累了或者谈僵了,就一起出来跟猴子玩。等猴子把人逗乐了,彼此的气也就消得差不多了,再谈判就顺利多了。”大卫叹服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如果双星在纽约发行股票,他一定要购买。

汪海在用人问题上,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大气魄。在双星的改革进程中,各种诬告、刁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有人甚至夜晚藏在树林里,等汪海骑车经过时用石头砸过来,差点就要了他的命。保卫科要去查,汪海阻止了。后来汪海没有被告倒,那些诬告他的人就担惊受怕,害怕汪海会打击报复。但汪海早把这些恩怨是非看淡了,这些人在企业该干啥还干啥,表现好的还照常提拔,有的甚至还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成就都是全体双星人一把汗一把泪干出来的,可金都贴到我一个人的脸上了,我还能再要什么呢?名和利总不能让我一个人都占了吧!”

汪海的词典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软弱和畏惧这两个词。

他所展现的,是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大无畏的勇气。

当年商业部门拒收橡胶九厂的鞋之后,汪海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无门,最后愤怒地在主管部门办公室扔下一句话:“下次谁再来找你们要钱,谁就是孙子!”就放开胆子闯荡市场去了。

改革之初,各种失去了既得利益的人采取种种手法想把汪海搞下去。汪海回家对妻子黄淑兰说:“你要有个精神准备,不知哪天他们会害死我。”

吓得黄淑兰在家里一天到晚坐卧不安。而汪海依然义无反顾大搞改革,甚至还把厂里唯一一支手枪别在腰里,有时还撩一撩衣服让它露出来,显显它的震慑力。

可刚强的汪海也有流泪的时候,而且不只流过一次。

1988年,年产300万双的运动鞋厂建设工期特别紧张,汪海吃住都在工地上。有一天,他发现有一对工人夫妇在日夜奋战,孩子就蜷缩着睡在旁边简单搭起的台上。此情此景令汪海止不住泪如泉涌。多好的工人啊!为了他们汪海我就是拼出老命来,又有什么不值得呢?

1991年双星在潍坊召开经营工作会议时,汪海患了脑萎缩症,正在住院治疗。他强撑着病体来到会场,边哭边讲:“我现在身体已经不行了,但大家一定要好好干下去,一定要把双星搞好……”后来会议录像带拿回厂里,看了录像的职工没有一个不哭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汪海笃信的是“无情的管理,有情的领导”。对于员工,他总是满怀了一腔的爱,总是鼓励他们要“自己拿自己当骨干,自我感觉良好”。为了照顾好职工的生活,双星还规定了三个“特别假”,一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公司放半天假;二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半天假;三是每年夏天运动鞋生产、销售淡季,给大家发一些补助,放几天旅游假或探亲假。更富有情趣的是,双星还有一个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三个一”制度,即每个职工过生日,企业给职工放一天假,赠送一个有“双星”图案的生日蛋糕,职工为企业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看,这制度定得真有人情味!

对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而言,了解其性情最好的镜子,莫过于看他对于权力、女人和金钱的态度了。这些年汪海也曾经有多次“人仕”的机会,有一次甚至已经板上钉钉地要提拔他做青岛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但由于某种阻力而未果。从那以后,汪海公开宣布:不走官场走市场,一辈子埋头做鞋匠。汪海对记者这样说:“回到双星我就舒心愉快,到了市场上我就精神振奋。可是走上官场我就不灵了,感到事事受阻不顺心。”

而汪海与女人的关系,也是他的各种“反对派”千方百计想打开的“缺口”。有人甚至找到厂里的一个女同志,说只要她同意宣称与汪海有男女关系,就给她10000元钱。可汪海身正不怕影斜,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抓到一点把柄。后来汪海更是公开宣称自己是“三不变”干部,跟着共产党不变,做鞋匠不变,结发妻子不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有那么多的女人倾慕汪海的成就与才能?对此汪海有一条始终不渝的原则,他戏称:“爱色不贪色,有情没有妇。”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双星的总资产将近20亿,年创利税达1亿多元,可汪海一年的工资收入加起来不过30000多元。对此汪海想得特别明白:“成就都是全体双星人一把汗一把泪于出来的,可金都贴到我一个人脸上了。我还能再要什么呢?名和利总不能让我一个人都占了吧!”

汪海就是这般的轻松和洒脱!

有哲人这样说,一个人的失败,很可能是某方面素质导致的失败,而一个人持久的成功,则一定是综合素质整体的成功。汪海说过,要想成为中国的优秀企业家,必须具备八项素质:政治家敏锐的头脑;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统领全局谋略;诗人的浪漫风情;实干家锲而不舍的苦干精神;外交家的翩翩风度;鼓动家的激情和演说才干;冒险家的胆识和创新勇气。汪海还说,企业家必须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只有全身心扑到企业上,自己身上的潜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而汪海本人,不就是这样一位综合了各种素质的企业家吗?不,汪海已不仅仅具备这样的素质,他更是进入了一种“化境”。在这样一种“企业家境界”里,汪海可以“客观地想,科学地创,认真地做,务实地干,愉快地过,潇洒地活”……

难怪汪海会这样成功,这般精彩了!

今天的中国鞋业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双星;今天的中国双星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汪海;今天的中国经济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以汪海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企业家。他们正凭着百倍的坚韧与勇气,在艰苦卓绝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越来越坚强地支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时代真正的英雄!

汪海今年57岁了,他总有一天要从双星老总的位置上退下来。汪海之后怎么办?双星还能亮多久?在这些疑问面前,汪海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他目前正在筹划推进一项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造工程,以便把双星打造成一个具有多个基地的“联合舰队”。将来各下属公司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结构空间,山东公司垮了,四川公司可以照样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双星长盛不衰。汪海说,他从来不相信靠选择接班人会成功,只有靠机制的力量,才可以真正铸就双星的百年辉煌!

 

(原载《中华儿女》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