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汪海坚决不干

——华青股份并入双星当地政府要价太狠

李慧莲

 

“四年了,资料太多。”226日上午,记者在双星集团总会计师、资产财务部部长宋新的办公室采访,董事会秘书郭维顺抱着厚厚的一大摞资料进来时说,“我只能拿来一小部分你们先看一看。”

“青岛双星”(青岛双星集团公司)对“华青股份”(即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吸收合并工作,从1998年初开始到200112月底,经过近4年,才在证监会规定的最后期限完成前期工作——注销原公司。但新公司的注册仍然遥遥无期。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225日在他的办公室问:“我还要等到什么时候?”42日记者打电话给汪海时,他仍然不知道答案。

华青停止柜台交易

青岛双星出手相救

“双星想寻找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225日,汪海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记者细说起这种转型缘由。

作为一个纯国营制鞋企业,80年代初双星还只是一个手工作坊;90年代初,双星已经风靡全国。在国有制鞋企业大多数垮的垮、倒的倒情况下,“双星”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在全国中西部重要省市相继建起了10个生产基地。市场销售量不断提高,在国内市场销量连续9年稳居第一。品牌价值不断升值,达到了100亿元。汪海说,作为一个进入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制鞋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较低。因此,虽然是国内鞋业唯一的上市公司,要想发展,双星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市场调研,双星判定汽车工业将会在中国有一个大的发展。而轮胎一直是被作为战略物资对待,轮胎业发展很不充分,没有多少名牌,产品档次不高,量也少。外商的投资建厂也大都集中在19951996年,虽说对中国轮胎业的冲击比较大,但能做好人鞋的汪海,自信给汽车“做鞋”也一定能行,“毕竟二者同属橡胶行业。”

1998年,面临退市压力又缺资金的华青股份找到了双星,正好撞到双星的痒处。

华青股份的前身为青岛第三铸造机械厂,19949月改制设立青岛华青铸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轮胎、铸机、橡胶制品、橡胶机械和绣品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该公司股权证自1997317日获准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即一般而言的柜台交易),股权证简称“华青股份”,同年12月更名为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华青股份”是青岛柜台市场的龙头股,每股曾一度冲高到14元。但好景不长,根据国发办(1998)10号文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文件,自19981013日起,柜台交易停止。

对华青的发展而言,如果就此退市,那将是致命的一击。幸好这份文件允许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资产质量好、有发展前途的挂牌企业,双星恰好符合这一条件。同属橡胶行业的青岛双星被华青锁定。于是双星与华青一拍即合。

双星投入巨资

做大华青“蛋糕”

双星和华青所在地的胶南市政府分别于19981217日和1999129日向青岛市人民政府打报告请示合并。青岛市政府于1999324日发文同意“青岛双星”吸收合并“华青股份”的试点。

1999年,“青岛双星”以现金5936万元向华青轮胎有限公司增资。

20002001年,双星又投进去5000万,并为其担保贷款3500万,这些投入加起来一个多亿。双星集团总会计师宋新说,“对一个县级企业来讲,这是个天文数字。”

双星的巨额投资使华青快速发展起来。

2001年,华青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2.1亿元,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2002年,华青引入双星品牌、市场和管理理念,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3.6亿元,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的目标。

 

法人股成为矛盾焦点

双星与政府各持己见

实践证明,双星公司吸收合并华青公司是一个双赢的方案,这对培植双星公司新的增长点,缓解华青公司急需发展资金,妥善解决权证企业的出路,增加胶南市的税收等都有积极作用,但吸收合并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矛盾的焦点在于469.2万华青法人股。据杨同德介绍,这469.2万法人股是由于1997年要在青岛上柜台交易时,有关政策要求需政府持股。在这种情况下,这469.2万股就被华青在上报材料中写明为政府持股。谁也没料到一年后,华青就面临退市,这469.2万股就演绎出了一连串的故事。

早在199810月,当双星对华青进行评估和财务审计时,胶南市政府提出,这469.2万法人股要由政府无偿持有。双星认为这些股本应属华青工会持有,政府拿走不合法,而且政府也没有投资行为。经过半年多的扯皮,胶南市政府暂时放弃了这一要求。

1999年双星与华青签订《合并协议书》后,胶南市政府提出要在新设立公司中控股,双星拒绝。政府又提出要占48%,双星占49%。双星同意只要政府出资就可以扩大股权,估计需要近2个亿的资金。胶南市政府又提出一种思路:以该政府在企业中的现有财产作为48%股份,双星投入的1.1亿元占49%,剩余资产作为公积金放在企业。

2001627日,双星吸收合并华青的要求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复后,7月到8月份,双星通过增发定向募集,完成了对华青的股权置换工作。同时,双星依法着手注销华青公司的工作。但当华青公司到当地工商局办理有关手续时却遭到阻止。胶南市政府提出,要在成立新公司的同时,注销原公司。据业内人士讲,这既无法操作也违法。

按中国证监会的批复,双星股份吸收合并华青公司应在831日前完成,并在15日内将吸收合并情况总结报告中国证监会。由于不能依法完成吸收合并程序,双星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呈报了紧急报告。青岛市领导对此问题均做出了明确指示,“吸收合并是不可逆转的,必须依法推进”。并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2001112日的专题会上形成的“会议纪要”确定:按照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的规定程序,立即注销华青公司在青岛市工商局的工商登记。

此次会议后形成的纪要115日发出,要求一周内回复,但胶南市政府一直到1127日才有回音,而且仍然坚持在新公司注册的同时注销原公司。

116日至12日,中国证监会青岛特派办在对双星的巡检中,对其吸收合并工作的滞后发出了警告,并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青岛市政府于1224日又下达了正式的《青岛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而且由青岛市体改办专程送达。

1228日,汪海找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张惠来当即给胶南市委书记刘泳打电话,30日,拖了4个月之久的注销终于得以完成。1231日期限截止日,青岛双星才将此事上报深交所。

胶南市方面称:

“此事无可奉告。”

注销工作虽然结束了,但矛盾并没有完结。200216日,《青岛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快速发展的“华青之路”》一文,宣传这家被注销了的企业的业绩。

汪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宣传一家被注销了的企业,给人一种华青仍然独立存在的印象,这将给新公司注册及今后的发展设置障碍,埋下隐患。双星集团总会计师、资产财务部部长宋新说,这篇文章是胶南市委提供的,华青公司事前既不知道,也没有参与。

225日晚,记者与胶南市委书记刘泳取得联系,他只说了一句:“双星和华青吸收合并的事,你应该找企业,这事我不管。发展党员的事找我。用你们记者的话来说,此事无可奉告。”随即挂断了电话。

“改革开放20多年了,怎么还有这样的事?”汪海说,“两个企业本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快速发展,但现在连最起码的生存发展环境都谈不上。

双星作为上市公司,本来在吸收合并完成之后,计划在2002年从证券市场融资5亿元注入新公司发展,可现在融资计划受到严重影响,势必阻碍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新公司的发展埋下隐患。”

双星一位管理人员说,“在适当的时候,双星将对胶南市政府提起诉讼,披露由地方一级政府所造成的上市公司重大经营风险。”这位管理人员认为,事情并未结束,在新公司中胶南市政府要不要占股份、占多大股份及公司注册地点等问题都没有解决。

据记者了解,新公司的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原载200245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