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企业的根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迈向市场经济的双星之路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青岛双星集团公司8年奋战闯出了一条走向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8年前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企业如今发展成为拥有75家企业、1.8万多人的全国同行业规模较大、技术一流、品种齐全的制鞋集团,企业走上快速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七五”期间产值年平均递增37%,实现利税平均递增22%,提前10年完成翻两番的目标。

1983年,我们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被迫进入了市场。按规定,当时的产品只能由国营商业统购包销,可我们生产30年一贯制的解放鞋却堆积如山,产品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没办法,我们背着“官商”,“偷偷摸摸”地把鞋运出厂自销。厂长与工人都背着鞋去闯市场,从此便下了“海”。

我们集团前身叫青岛橡胶九厂,出去卖鞋,人家反问“‘香蕉酒厂’怎么造鞋”?叫人哭笑不得。与市场隔绝,闭门造车,信息不灵,耳目不聪,市场一有变化,就出现产品积压、经济亏损,这就是计划经济带来的病症。几年来,我们下决心把销售市场先建立起来,先后在18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1000多个销售网点,对国内市场从渗透、扩展到覆盖、占领。在全国同行业普遍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矛盾困扰的时候,双星产品始终产销两旺,年产4000万双鞋无一积压,内销、自销比例从1988年起达到100%。也就是说,我们依靠自己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而且很快成长壮大起来。

如果说自营销售是我们走向市场的第一步,自营进出口权的获得则是在走向市场道路上竖起的第二个里程碑。19887月获准自营出口,当年创汇便达69万美元,1991年达到1463万美元,今年到目前已突破1500万美元。每年翻一番。开始没有一个人不说“不可能”,最后没有一个人不说“没想到”。思想一解放,梦想不到的事都实现了。

企业进入市场后,整个大环境没有改变,流通体制未得到改革,市场发育不成熟,必然要遇到超乎寻常的困难。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们提出:两眼盯在市场上,工夫下在管理上,首先练好内功。靠内部机制的改善克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市场竞争创造最佳的内部环境,改换一切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旧机制和旧秩序。

8年改革中,我们一直在闯路,是被告一路状、受一路批评指责走过来的。改革不是在没人的路上闯出一条新路来,而是在有人的路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主要障碍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40年来计划经济形成的旧制度,要改一改路,让路变得更宽阔、更畅达,让人们走得更快。但是打破原来的“铁栏杆”、铁关系,又谈何容易。我们本着双星人敢闯、敢转、敢争、敢创的“四敢”精神,靠全体职工顽强的拼搏,终于开拓出一条走向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

正是在这走向市场的8年中,双星的内部经营机制得到大转换。我们重建了以销售为龙头的经营机制;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包括思想工作在内的内部管理机制;还有领导机制和约束机制。五大机制改革同步进行,创新管理全面展开,也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市场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我们在很多方面在全国同行业中是“闯”第一个浪头的。我们超前进入市场,做了不少带有试验性质的事。比如:1983年在全国最早把农村承包制引入企业生产;1983年在全国最早搞横向联合,实行产品扩散;率先在全国破除“铁交椅”,进行人事制度改革;1984年在全国最早开新闻发布会,向市场宣传企业与产品;同年,在全国同行业最早摆脱计划销售的束缚,实现自营自销;在全国最早提出“以市场引导企业,全员转向市场”的思路……我们不是独出心裁,而是比较早地走向市场后,在四面包围中左右冲突,想杀出一条路来。我们的许多做法,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对的,更坚定了我们大胆走下去的信心。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动力,竞争激励机制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冲破了条条框框,使双星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我们企业管理人员中,竞争上岗的工人占60%,中层干部72%是从工人中上来的,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闯劲,敢创新,奉献精神强。这是双星开拓市场经济道路的骨干力量,是走向市场经济成功的保证。

显然,是走向市场、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挽救和振兴了双星集团。从我们双星集团的成功可以看出,企业或早或晚都要走向市场这条路。走得早,就早主动,早受益。这是必由之路,也是必胜之路。我到过许多先进发达国家的制鞋企业,我认为我们这8年的发展速度比我考察过的企业都快。我们双星的内部管理是世界上同行业中较好的。它们只有经济一手,我们还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措施和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企业一旦在市场上站起来,就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就能超过发达国家企业。

(原载《经济日报》199210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