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三年六月)
双星是国有企业最早下海进市场的,也是最早在市场中创出名牌的企业,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创名牌的代表之一。在20多年创名牌、发展名牌的经历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市场经济不仅是利益经济,更是信誉经济。
诚信是企业的基本商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是企业发展无形的推动力,是企业发展之魂;诚信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最大财富。
企业创名牌需要诚信的社会环境,而诚信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成功企业不仅仅要求社会改善信用,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诚信经营,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不讲诚信,失去信誉,企业长此下去,融不了资,贷不了款,上不了项目,有的虽能风光一时,到最后还是落个昙花一现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认为,企业要创名牌,要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始终把诚信放在首位!企业家要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中坚力量。
双星集团原是一个仅能生产黄胶鞋、濒临倒闭的制鞋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市场以来,企业迅猛发展,在最早创出鞋业名牌之后,又通过品牌和资本运作,成功涉足轮胎行业和机械行业,形成包括“鞋、服装、轮胎、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在内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双星的成功,来自于一贯高举诚信旗帜,坚持诚信经营。
双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业时,就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爱厂、求实、拼搏、兴利、开拓、前进”,其中的“求实”既有实事求是的意思,又有诚实守信的思想,成为企业发展恪守的原则,为创名牌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创名牌,双星打响质量攻坚战,因为质量是企业之本,也是对消费者诚信的根本。在闯市场的20多年中,双星人一直坚持“产量是钱,质量是命,要钱更要命”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批鞋因原材料存在轻微质量问题,并不影响穿着,我们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打广告,向消费者讲明并公开致歉,承诺换鞋,使没有发现任何穿用质量问题的消费者深受感动。双星为此损失了10多万元,但这一行为却比说一万句“诚信经营”更加深刻地铭刻在了全体双星人的头脑中,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双星人“要钱更要命”的质量理念。
诚信状况除了依赖于环境和法制外,还与人的品质有关。诚信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和领导班子。企业“一把手”要有好的人品,讲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带好一班人,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可以给全体员工产生榜样的力量。“产品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双星人坚持“做事要先做人”,把人生中的诚信原则,移植到企业经营中来,逐步塑造坚实的企业伦理基础,保证了诚信思想贯穿于双星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诚信建设的重要保证。双星建立了一整套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保证诚信原则能够得到认真贯彻。双星集团提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法制管理理念,制定了《双星市场质量大法》,使质量管理真正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用“钱”管质量是双星的特色做法,“谁出不合格品谁掏钱买回去”,大大增强了广大员工的质量意识。
20多年来,双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合格率达到99.99%以上,1995年双星在同行业第一个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年,双星成为中国第一批驰名商标获得者;1998年,双星成为制鞋业唯一获全国质量出口免检资格的企业;2001年,双星成为全国首批“信用企业”;去年双星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并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诚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当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的提升、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质量体现诚信的基础上,双星在市场经营上也确立了自己的诚信经营理念,致力于创服务名牌。
双星人的服务标准是“200%服务”,即好上加好的服务,把诚信至上,对顾客负责放在首位。双星“200%服务”已经成为双星闪亮的服务名牌,其内涵已延伸至亲情化服务、知识型服务、速度效率服务等。
双星的每个连锁店都设有《顾客意见簿》,记录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为不能上门的顾客提供预约登记、供货上门服务,还为特殊脚型顾客实行定做服务。双星张家口公司曾经为解决一双鞋的问题到派出所查户口;双星鲁中公司曾经为消费者晾晒时丢失的一只鞋“速配成对”;双星郑州公司为跛足少年联系特制鞋底厚薄不同的足球鞋;双星西安、股份公司等为满足消费者的急需不惜“空运”,这种在其他企业被视为赔本的服务在双星不胜枚举。
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品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2003年3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发布18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指数调查结果,双星荣登“顾客满意指数最高品牌”榜。这是双星诚信经营取得的成就。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双星要由大做强,就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诚信经营理念。双星也一定会实现强双星、强名牌目标,并为诚信社会的建立作出新贡献。
(原载《齐鲁名人》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