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一位富有个性的厂长

 

   

 

198411月中旬,橡胶九厂党委书记汪海斗胆在青岛市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山东省内外1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做产品宣传。一人除送一双新产的旅游鞋外,仅苹果、啤酒就花去四五千元。有人暗中算了笔账,这次招待会共耗资七千多元,全市轰动。在整党中出现如此不正之风,等于顶风上,半个月后,由上级部门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就气势汹汹地开进厂区,汪海此时已飞赴日本考察引进新设备、参观新产品去了。市纪委在内部简报上已点了他的名,火药味很浓。一听说他回来,市整党办立即打了电话找他,这位身高马大的山东大汉在电话上是这样说的:“这件事的责任我全部承担!”

口气大得吓人,像吃了豹子胆。知道汪海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这人敢顶敢撞,一些人对他早有成见,在厂里又说一不二,其专横跋扈之风早也有人反映,说不定这次真要捅娄子,乌纱帽也会保不住的。汪海却很坦然,他对来访的记者说:“办这件事是冒风险,但这不是为我私人啊,记者都是有能量的人,他们一动笔,比花钱做广告要合算多少倍,搞企业的不能不算这个账。”

这毕竟是违犯财经纪律的事啊,当然,这也牵扯一个观念的变革问题。幸好市委领导出面保了他,才平息了这场官司。

说起这个厂子,它已历尽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在国内是有名的三大胶鞋生产厂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靠包销过日子。在穿得稍好一点就会被斥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年代,“劳动鞋”可真是畅销货。单一的产品是养家糊口的传家宝,利润虽然微薄,但不赔钱,这已是不错了。偏偏历史在前进,进入80年代后“劳动鞋”却成了滞销产品,堆积如山的胶鞋严重威胁着九厂的命运。刚由副书记提为正书记的汪海深感身上的担子沉重,他知道这是不适应气候变化的外感反映。输氧换血已迫在眉睫。他把搞供销的和科技室的人全请进会议室,摆上烟、倒上茶,共商如何恢复企业活力之大计。在会上他一连串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叫大家思考:本厂最大生产能力是多少?现在国家包销多少?人们喜欢厂里哪些产品?什么鞋在什么地方销路好?现在最受欢迎的是哪种样式?

思索随着调查向纵深进行,然后他亲自率人,兵分四路,向13个省派出供销人员。既是摸清情况,又是开订货会。从深山僻乡,到繁华闹市区的柜台前,他收集了大量的市场信息。

视野的开阔,使思维的触角也变得相当灵敏。一批新产品陆续问世,老产品也换了代。1983年,九厂开始走上复苏之路。

谁知随之而来的是胶鞋面料涨价,生胶升值而鞋价下调。汪海一方面大胆推行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抓薄弱环节以降低成本,并从信息反馈中摸准了主攻方向。即山东山区对“解放”和“篮网”感兴趣;东北人喜欢“黑鞋”;城市喜欢中档鞋。西北长期以来是南方产品的天下,而我们有路近的优势;北京聚国内同类产品的精华,而我们以专用鞋可以占领市场。

占领市场,说得严格一些是技术和人才的较量。

三千多人的大厂岂能没有人才,说起起用人才,汪海也不是没冒风险,撇开正常的技术人员不说,工程师里有几位当前闻名全市的风云人物,有的甚至当过市革委会常委。对人才,汪海决不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搁置不用,他以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担任技术攻关的负责人,包括与外商谈判。难怪知识分子们都说:“在汪海手下工作,干起来痛快!这人不计前嫌,有本事就用,且敢作敢当。”

为了调动青年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他还张榜举办了全厂青年样品设计大奖赛,并规定获前八名者可调厂技术室工作。厂内出现空前未有的技术热,一些青年拿着照相机专在街头上注意行人穿的新样子。比赛结果,有七名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走上了技术岗位。

在干部使用上,汪海从不徇私情,不称职就免。中层原提上来的几十名年轻大学生,已有五六人免职了。用他的话说:“这是正常现象,谁能干谁干!”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摆脱了制鞋生产的老路子。冷粘鞋的上马,凝聚了他的胆识和心血,冷粘车间的成立开创了这个厂创新产品的新纪元。

九厂以不断增加的花色品种把生产推向高潮,使企业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1985年,全市企业领导班子调整。上级明文规定,28家大型骨干企业的第一把手,即厂长必须具有本科文凭。而汪海只有中专学历,在部队当兵多年,转业后在地方一直搞政治工作,年龄43岁。如果按规定的条件卡,他的“仕途”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

民意测验汪海竟获得了全厂98%的选票。他最终以自己的实力,使决策者的天平向自己一方倾斜了。他成了这次调整班子中,唯一没有大专文凭的厂长。

1985年,全国290多家工厂举行全国胶鞋联赛,橡胶九厂的双星牌新产品第三次夺得冠军,与其说这是对汪海工作的真实评价,不如说这是解放思想,搞活经济的改革政策的胜利。

善于动脑筋的汪海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宣传产品机会的,举几个例子,就会活灵活现地勾勒出这位企业家的经营头脑。

198412月亚洲十佳运动员评选揭晓,汪海带上新出的排球鞋和工程师、厂办主任星夜兼程赶往北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蓝天”服装厂的人也来了,并决定在授奖完毕后,举行时装表演。给运动员赠送完鞋后,谈判又在私下进行,免费送时装表演队每人新鞋一双,条件:配上此鞋上台表演。

19853月,袁伟民应邀去橡胶九厂作客,对排球鞋提出了改进意见。恰逢这年10月,要在东京举行排球大赛。汪海指令厂里尽快投入生产。鞋刚拿下机器、压粘部分正烫手呢,汪海就迫不及待地塞进提包,踏上去北京之路。但中国女排正抓紧操练,体委有规定拒绝一切来访者。辗转找到训练场地,同样吃了闭门羹。抗不住汪海的死磨硬缠,教练胡进来到体育馆门口,仍然不准进。汪海沉不住气,火爆脾气又上来了:“不要以为这是做产品广告,九厂的鞋市场上还供不应求呢!只是觉得十亿人的大国,比赛时穿日本人的鞋,我觉得脸红,得了冠军也不光彩!”

这顿火还真奏效,胡进客客气气地把他让进体育馆,全体女排队员夹道欢迎,最后还合影留念。

胡启立听说这件事,一定要见见这位送鞋使者,并称赞他想得周到,鞋也做得漂亮。同年,全国老年人协会评选出八十多位老寿星,汪海同样奔赴大会,给每人赠送了新出厂的“老人健身鞋”。胡启立把他介绍给郝建秀说:“你有个老乡,是个很能干的厂长。”郝建秀还约汪海去中南海做客,宴请了他。万里副总理一面抚摸着鞋,一面称赞他说“你想得好,为中国一亿多老人做了一件大好事,是一位爱国的厂长。”

应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而这些,恐怕也只有汪海敢于获得。说这话并不过分,没有前边那一幕,也不会有九厂这样的声誉,也不会有“双星牌”鞋的今天。

九厂产的“双星牌”鞋已风靡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1985年利润已达720万元。1986上半年又有11个新品种50个花样投产,系列产品也开始问世,如健身锤、健身圈、鞋垫等。仅自销一项,厂里这几年的净利润就达70万元。除各种花色品种的旅游鞋、专业运动鞋外,19869月“教师鞋”又走向市场,纺织女工鞋也已定型投产。这些轻便美观、代表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的新产品一进入市场,就成了畅销货。

是改革,为汪海施展才华提供了多彩的舞台。他的经济联合体,除本厂3000多职工外,9个分厂职工已达2000多人。可以想象管理这样一个具有五六千人大厂的厂长该是多么繁忙。但工厂的一切都井然有序,走进厂门,醒目的三行大字是“热爱九厂、建设九厂、振兴九厂”。厂内有花园、楼阁、喷泉,长满鲜花绿荫的曲径长廊和灯光球场。车间里,可以看到最现代化的设备正在正常运转,女工们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在紧张地操作。几百人的大车间,一眼望去简直如同进了电影画面上的天使之国,而这一切均是这几年才有的巨大变化。

当然,汪海在改革中的政绩和这位企业家在抓职工生活福利、多种经营、职工教育方面的事迹是这篇短文所无法包容的,会议室里那琳琅满目的锦旗、奖杯、奖状里已有定论,也自有人会去写他的报告文学。当我们结束采访,向这位乐天派厂长问起今后的打算时,他毫不犹豫地对我说:“面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我们的目标。”

口气仍然是那么大,这大概是这位具有雄心壮志的厂长鲜明个性使然。难怪呵,九厂的产品现已远销30多个国家了,相信汪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的。

 

 

(原载《人才天地》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