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改革大潮的先行者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长寿总裁

穆易

 

汪海是1988年评出的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之一,当年20位首届企业家,到现在还在国有企业领导人位置上的,只有汪海1人。尽管许多大公司在严峻的全球经济中纷纷倒台,它们的总裁也像走马灯似地变换着,可是汪海在双星总裁地位上岿然不动,不断创造着公司收入和收益的奇迹。

双星的汪海时代

汪海常说:“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在挑战面前沉着冷静,就不配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企业经营和打仗差不多,企业家应该是战地指挥家”。纵览汪海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却也名副其实。

1983年底,汪海第一个带领全厂职工背着鞋箱到市场上找饭吃;1988年,双星人拿到自营进出口权,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突围;上世纪90年代初,双星的制鞋基地从沿海向外地转移,通过“出城”、“下乡”、“上山”三部曲,突破了微利产业的地域性瓶颈……汪海这样评价他自己:“是时代的实践者、开拓者,也是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成功者和幸存者。”

他敢于向洋品牌说“不”,“脱鞋打广告”和“鞋文化表演”的壮举,令许多中国人为之振奋的同时,也震动了美国市场。

他敢于率先闯“雷区”,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卖掉连锁店,完成了职工从“给公司卖鞋”到“给自己卖鞋”的转变。

企业家的贡献有多大?身价几何?汪海要“量化”一下。北京无形资产评估中心做出评定:汪海的自身价值是39.9亿元人民币。

自己投两票

20年潮涨潮落,经历险境无数,以汪海那鲜明的个性,竟然都能安然度过,汪海自己想来亦觉惊异。其实深究下去,看似锋芒毕露、性喜挑战、不惧争议的汪海,骨子里却是一个本分、简单的人。唯其本分,方能管住自己,抗拒名与利的诱惑;唯其简单,方能一心一意做一名纯粹的企业家。汪海说:“回头看自己,我给自己投两票。一票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解决了近10万人的吃饭问题。一票是优秀的企业家,为国家把‘双星’这个品牌做起来了。”

汪海的称呼有很多,消费者称他为“鞋王”;新闻界朋友称他为“市场将军”;同行称他为“帮主”;各界人士称他是“山东怪杰”、“崂山奇人”。他率先提出了“市场经济下的布尔什维克要进行理论创新”的观点,并带领双星人顶着社会的不理解、冷嘲热讽,甚至“胡闹、瞎折腾”的谩骂,完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他第一个提出了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三性(人性、个性、党性)理论”;他第一个确立了市场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思路;他第一个坚持探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发展之路;他第一个提出要正视名与利对现代人的影响;他一贯崇尚反思维,在高科技涌动的大潮中依然“钟情”于传统制造行业;他一贯出其不意,在代言人潮流中宣称“我就是双星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他具有浩然民族气概,在大家都甘心做洋品牌的工厂时,坚持将民族名牌进行到底……

59岁现象

对于今天的汪海来说,年龄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对此,汪海十分平静:“到了我这个年纪,对于人生的价值,对于如何把这一生走下来,都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大自然的惩罚谁也逃不掉,我当然在考虑汪海以后的双星将怎样运转。像双星这样规模大、运转好的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处理不好,反而破坏企业已有的良性循环。双星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时期,除了我以外,员工们的收入都已按市场化机制,和绩效挂钩,他们的心理是平衡的。59岁现象的存在,是企业家心理失衡的表现。但我自己给自己找到了平衡。怎么平衡呢?人很难回避名和利,那是本能的东西,不过对我而言,名比利更为重要。我是一个职业企业家,一切目的就是做好企业、发展企业。”

企业家都很爱惜自己的名声,汪海当然不会例外。汪海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对联,是他几十年来自警自励的座右铭。

后汪海时代

毫无疑问,汪海现在依然是双星集团的灵魂和核心。那么,“后汪海时代”的双星集团将会怎样?“即使我退了,甚至双星集团公司总部不存在了,‘双星’这个品牌也会存活下去并发展壮大。”汪海坚定地说。汪海认为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功就是培植了“双星”这块名牌。而他现在感到最宽慰的,是“双星”这块牌子已经具备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机制和条件。

在双星,“黑板干部”早已使大家习以为常,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今天称职则名字在黑板上,明天不称职就会被抹掉,谁有本事谁“上岗”!在双星的总部、十大生产基地、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双星连锁店大门口,立着的吉祥物都不是一般的石狮子,而是一只正抓老鼠的黑猫雕塑和一只漂亮的不抓老鼠的白猫雕塑。塑像的底座上分别镌刻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说三道四,双星发展是硬道理。”“双星猫”往门口这么一站,让所有的双星员工都陡生压力,其作用不亚于哈佛商学院案例中的“鲶鱼效应”。

市场是唯一标准

企业之所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企业家的宏观驾驭,靠他们对各种资源的掌控和利用。搞市场经济,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个不好的企业领导人可以一夜之间把好端端的企业搞垮,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企业家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走向;企业家的指导方向,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当年双星产品严重积压时,全厂人心惶惶,在危急关头,汪海对员工说了两句话,“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很快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外名牌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汪海又提出“创出世界名牌是最好的爱国行动”、“创名牌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政治”,激励员工与外国名牌一决高低。10年前汪海讲过的一句话现在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如果只会找部长找市长,是找不来市场的”。

20年商战的摸爬滚打中,汪海总结了一套“双星市场理论”,用深入浅出的办法将其归纳成格言警句,使之朗朗上口,好记易懂。比如双星的市场原则是“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比如双星的市场态度是“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而最有双星特色的理念之一,则是“干好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行善积德”。

20年来,双星遵循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进行调整,从1984年开始向外转移生产线,陆续在青岛郊区及成都、贵阳、张家口等地建起了生产厂,员工大多来自于西部落后地区,这给管理带来了难度。最初,工人做出的鞋合格率不高。管理人员搬出红头文件给他们上教育课,效果却不理想。汪海琢磨开了:“高科技管理绝对不能丢,但要实事求是。打工妹们的目的就是赚钱,你跟他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说教,现实吗?双星垮了跟他们有什么关系?还可以找三星、四星嘛。儒、道、佛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在老百姓心里的影响很深。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起来呢?”

“没有思想和文化的企业长不了。”汪海说,“商战更需要人民战争。双星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用精神、理念和文化,将双星人凝聚成为一个极富战斗力的团队。如果你看到我们的打工仔天天都在琢磨怎样降成本、保质量,你会不感动吗?双星的成本,有很多就是他们一厘一分抠下来的。”汪海说:“现在,双星各行各业都在扩展,我要拼一拼我20年前的劲头,在市场上把牌子操作下去,为将双星打造成中国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大集团争气。”

 

(原载《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