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闻作品集
返回 上篇 下篇 目录

先天下之忧

 O曾永青  刘弘毅

——青岛双星集团公司13年闯市场启示录()

“生产计划难道不是你们下达的吗?生产任务完成了,你们说不要就不要了,还讲不讲信义?还有没有法?!”带着火药味的话震得办公室玻璃“嗡嗡”直响。

这是13年前的11月发生在青岛中百站的一幕,说话的人是当时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党委书记汪海。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2000多人的企业在他刚主管工作一个月后竟会被逼到绝境:

200万双解放鞋像山一样堆放在仓库里,商业部门因嫌其“傻大笨粗卖不出去”而拒绝收购,而此时企业账面上的资金已所剩无几,职工每月十几万元的工资更是没了着落,急起了一嘴火泡的汪海在四处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才不由得怒发冲冠。临走时,气得两眼发黑的汪海扔出一句粗话:“下次谁再来向你们要钱,谁就是孙子!”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汪海至今仍是感慨万千:“现在看来,倒是应该感谢商业部门的绝情,否则,我们还得晚些时候进入市场。”

现在看来,他们也确实是因祸得福,因为在吃了计划经济的闭门羹后,他们反而撞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而且路还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13年下海闯荡,使这个国有老企业的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而今的青岛双星集团公司不再是当年的橡胶九厂了:

13年间,他们的销售收入由1984年的3900万元攀升到今年预计20亿元,增长了5l倍;利税则由亏损变为今年预计1.6亿元,13年累计上交3.4亿元,相当于上交了331984年规模的老厂;国有资产由当年的900万元扩充到今年的16.8亿元,增长了整整180倍!

13年的辛苦不寻常,在创造一系列辉煌的同时,双星人也尝尽了酸甜苦辣。

和现在进入市场的企业相比,双星当时面临的情况要险恶得多,他们是既缺乏相关政策法律的保护,又缺乏市场经营的经验,但他们并没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充分抓住经济转轨变型期给企业带来的自主发展的机遇,摸清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及时调整了自身的位置,在无前辙可循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做出一连串开国企改革先河的惊人s之举,硬是为企业闯出了一条生路。

  破除陈规  狂沙吹尽始到金

在大部分国有企业还躺在国家“怀抱”里等“奶”吃的时候,双星开始自己找饭吃了。

双星人把目光盯在了那座鞋山上,他们不顾限制企业私自销售产品的禁令,把产品偷偷运出厂去试销,此外,他们还根据市场需要研制出几个新产品,其中有种透明底田径鞋,一拿出去就非常抢手。双星人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线希望。但他们的行为却惹怒了商业部门,最终受到了“停止收购橡胶九厂所有产品”的严厉制裁。但这种制裁反而使双星人更加放胆地在市场上闯荡起来,并由此走出了计划经济单一流通渠道的束缚,成了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实行自营自销的国营企业。一年以后,那200万双鞋堆成的山硬是被他们削平了。

初战告捷,增加了双星人的自信,同时也使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汪海一番话说的深入浅出:“目前的改革,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就是在新形势下,用现在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否则,如果仍按原来旧的观念、旧的眼光、旧的方法、旧的模式去研究分析问题,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汪海的话使人不禁想起大洋彼岸一段经典往事:在美国刚刚兴起铁路的时候,一些顽固的马车经营者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末日,他们疯狂地阻挡铁路建筑,但也有一些赶马车的人却以此为新的机会,他们脱去“经营马车运输人”的旧外套、换上了“经营和制造交通运输工具人”的新衣裳,投资制造新的火车车厢,结果发了大财。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双星正在做什么,他们正在脱掉计划经济的长衫,准备换上市场经济的新装。

削平了鞋山的双星人,更加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他们率先开展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使双星走出了“三铁”的桎梏;

他们举办了第一个以企业名义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扩大了“双星”品牌和企业的知名度;

他们第一个破除与上级对口设置机构的惯例,使销售队伍扩大了100倍;

双星的超前举动触动一些人、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和传统观念:因为破“三铁”,双星失去了一些已取得的先进荣誉,因为开新闻发布会,汪海受到纪检部门的审查。

对外来的干扰,汪海心中有数,干脆以硬碰硬:“咱可以不当那个先进,不要那个名,企业要是在市场上站不住脚,一切都是空的!”

但来自企业内部陈旧观念的束缚,却让双星人感到了改革潜在的阻力。

  超越自我  不信东风唤不回

成功的企业,首先表现在观念领先,落后的企业,首先表现在观念落后,这已成为中外企业发展的共性。而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讲,要想改革成功,企业发展,就要在思想观念上动一次手术,首先切除的就是“等、靠、要”,吃“大锅饭”的思想病灶,改变固步自封、静态管理、单纯生产、追求产值、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作法,而代之以竞争、质量、优胜劣汰的新观念。双星人在市场闯荡几年后,逐步认清了这一规律。

在随后的几年里,双星人开展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全员更新思想观念的大讨论,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换脑筋。

对双星来说,由于过早地进入市场,所以他们一时还找不到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因此,新观念只能从他们的改革实践中去找。而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只不过这些新观念是经过汪海提炼后,并以“汪海语录”的形式,灌输到工人们的头脑中去的。

在双星的厂区和车间,工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汪海语录”:

双星人的座右铭:“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双星人的生产经营方针:“两眼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

双星管理思想:“人是兴厂之本,管理以人为主。”

双星质量管理思想:“不关心质量的厂长不是好厂长,不关心质量的车间主任不是好车间主任,不关心质量的工人不是好工人。”

双星市场意识:“全员转向市场,人人参与竞争。”

据双星人介绍,“汪海语录”有上百条,这些都是双星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双星人多年来具体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所以受到了职工们的热爱,如今工人们把这些语录记在了心上、挂在嘴头,并把它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变成了双星人全员转向市场的驱动力,使他们开始逐步从过去的被动型、守旧型的思维定式中解脱了出来,代之以高速度创造性的工作。

  走向辉煌  九万里风鹏正举

双星人的思路一天比一天明朗起来,步子一步比一步坚定,而且开始大步流星:

当众多企业开始横向联合时,双星已完成了自身的“脱皮”。他们以橡胶九厂为主干、以“双星”牌优质鞋为龙头,集工、商、贸20家单位于一体,成立起双星运动鞋联合公司,这抢先迈出的一步使双星至今保持着中国制鞋业领头雁的位置。

在众多厂家埋头做黄蓝胶鞋的时候,双星早已淘汰了传统的解放鞋,开始实施他们的名牌战略。他们抢先开发出第一批旅游鞋、印花鞋,当众厂家步他们后尘而来时,他们又开始生产高档的PU注射鞋了。

在众多厂家为争夺国内市场一席之地煞费苦心的时候,双星已抢先跨出国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1992年他们在纽约举办了中国国有企业第一个新闻发布会,用自己的产品向世界制鞋王国发起了挑战。而到了1995年,双星鞋在美国总销量竟达到1700万双。短短几年时间,双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鞋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别人都朝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时,他们却开始了向西部沂蒙山进军,双星人较早地看清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鞋工业的发展规律,抢先开始了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3年的时间,双星人在沂蒙山革命老区筑起了他们的第三座鞋城鲁中公司。到目前为止,这里已形成了年产1200万双运动鞋和2000万双鞋帮的生产能力。不但为双星每年增加l亿元的产值,同时也为老区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完成自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同时,双星也成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福星,汪海也由此在今年10月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双星下海进市场,出海闯市场,上山争市场,三步转移,形成了规模经济。他们用13年时间,超过了一些发展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外国鞋商,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中型制鞋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制鞋集团,他们目前以鞋为主,多种经营,有120多个经济实体,26个驻外分公司,5个海外分公司,2万员工。在主业上,双星鞋今年的产量近6000万双;在多元化发展上,双星运动服的销售额今年将达5000万元,此外,他们的酒业、运动器材也已形成规模;在第三产业方面,他们已广泛涉足房地产业、证券、旅游、商贸等30多个行业,这支2000人组成的三产大军去年为双星增添了2亿元的产值。

他们用超前的观念,创出了一套全新的经营机制,带出了一支勇于改革、甘于奉献的职工队伍,他们不但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增添了一个世界名牌,同时也探索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双星模式”,为搞好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从双星的成功实践中我们不难找到这样一个可资借鉴的经验:国企改革的确存在不少难点,但并非像某些人描述的那么可怕,只要我们找准改革的切入点,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千改万改不如先从人改起,千换万换不如先换旧观念。

(《中国企业报》1996.12.16)